我的森林日记 – 2011

2011/5/20,鹭鸟歇在松树上。从前我定会羡慕鸟儿说,那里视野一定宽阔…… ​2011/5/20,箱龟在路上。我曾经在两周的间隔期在同样的地点遇见它。可见爬得有多慢[嘻嘻] “箱龟大多数都拥有可以摺合的腹甲,当它们完全缩入壳中时,整个外观有如一个密封的箱子或盒子,这就是箱龟或盒龟之名的由来。全世界的箱龟最主要的两个属,北美箱龟Terrapene属和亚洲箱龟Cuora属。” ​ 2011/6/30,在森林里剪高处的树枝,剪的时候差点把自己吊上去……(这个东西中学讲滑轮做功用作例子绝佳,呵呵)树枝剪下来,立即泡进水里,防止叶片关闭气孔,然后测叶子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某日在森林里装地下水位探头,一鸟儿不停在歌唱。回来后问人,知道了是卡罗莱纳鹪鹩,Carolina Wren。南卡的州鸟. 2011/9/5,去我的森林查看飓风Irene是不是把我的站点淹了,观测塔有没有被刮倒,特意带了小摄像机要去拍震撼场面,结果似乎飓风就没来过。于是同行的师妹给我拍了这段爬塔的视频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iU0VKvb_hc&w=420&h=315]

Read More

老夫妻志愿者 续篇

去年遇见的从Michigan来到保护区当志愿者的Dan和Cathy,今年又出发去了Georgia。想起去年他们的行程,10月从密歇根出发来到北卡,呆到来年1月,然后去往德克萨斯,呆到4月,5月左右回到密歇根继续经营他们的Campground。今年他们卖掉了去年的房车,新换了一辆,10月就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旅行,当真就如候鸟一般。 恰好这几天国家地理频道历时两年拍摄的“大迁徙 (Great Migration)”要播出,到处是它的广告,我却苦于不知去哪里看全集。他们的网页上倒是有一些短视频可看。Move as millions, survive as one. 这句宣传语怎么翻译为好? 说回志愿者的事。算起来,Dan和Cathy每年只在家呆5个月左右,剩余的日子都在房车里度过。从前和朋友们聊天,大都无比憧憬能有一辆房车。也许知道是很小可能的事,所以只怀有那些美好的憧憬,鲜有人真正去想开着房车度日会有哪些具体的问题。就算没有太多麻烦,真要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呆半年多,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Dan和Cathy并不是特例,这一点算是难得的我欣赏美国的地方,很欣赏。在我固定每两周去保护区的这一年半里,自去年5或者6月开始,我已经遇到了4对这样的老夫妻志愿者,好像每对都是呆三个月。偶尔我会有些遗憾,我应该给他们和他们的房车都拍张照片。Cathy因为有博客,所以我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另外的三对或者连名字都没问,或者说了我却没能记住。除了对这些老人的佩服,大概这里保护区的志愿者制度也是让我欣赏的一个方面。待日后多了解一些再写。 去年6-8月,遇到的第一对老夫妻,老太太人很好,偶尔我们遇到些事,大晚上的跑出去,她还担心着我们的安全。她和我们说,她总是想着这些mother的事。 再然后10月-今年1月,是Dan和Cathy。去年冬天特别冷,我们挂在拖车外面的过滤水的净化柱被冻爆了。担心拖车里的管路也可能被冻坏,不得已要给整个管路灌防冻液。这个事情我完全抓瞎,只好找Dan来帮忙。可是当时好像管路里的水已经冻住,没法排空,终于没能做防冻处理。当时Dan钻到拖车底下,帮我打开排水口,大冬天的实在很过意不去。后来赶在他们离开前把从国内带来的泥人张的小娃娃送给了他们,不知今年他们有没有带他上路,呵呵。 今年的5-8月,从佛罗里达来了一对老夫妻。叫我怎能不说他们是候鸟呢?Dan和Cathy是冬天从北方到南方越冬,这对老夫妻则是夏天从南方到北方度夏。这一对是真的很老,估计老先生至少70了,因为背已经驼了。可是他们的房车却是这几对里最大的。第一眼看见他们时,想想那么远的路程开着这么大一个家伙,还真是叫人担心呢。夏天大概还是热,他们很少呆在外面,所以与他们碰面的机会不多,也就没说过什么话。每次我干完活回到我的拖车,总是听见他们那边电视里在放着各种老电影(我猜的)。 8-10月,是一对阿肯色州来的老夫妻。他们和Dan, Cathy的年龄相仿,说老,其实和我父母差不多,所以我常在心里对他们有种天然的亲近。大概季节也不错,所以他们带了自行车来。我是周末去观测,他们周末休息。每天早晨我起来,就看见他们骑着自行车不知去哪里兜风。他们的房车前还放着一对太阳椅。偶尔我干活回去,老先生在外面乘凉,便会起身帮我打开那个防熊的电网的门(说门,其实也就是根通了电的粗铁丝),然后俯身做个请进的姿势,很绅士,我便大笑着连声说谢谢。有时回去得早,我边收拾我的仪器,他便过来和我聊天。才知道这种志愿者的机会并不太容易申请到,似乎他们之前是希望去另外的地方,可能是佛罗里达,但是那边保护区的人态度不甚好,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答复,便来了北卡。很喜欢这个老先生,他们在的这几个月,我基本都是一个人干活,每次遇见我,也是叮嘱我一声要注意安全。之前告诉我说他们是11月1日离开去往德克萨斯,我想着我10月30日有观测计划,到时候一定去和他们告别,然后问他们的名字。可是他们提前离开了,叫我心里着实遗憾了一阵。 上周北卡降温,在那一大片空地上,冰冷的空气里,我们那个拖车显得很孤零,我一个人躲在拖车里心里也觉得有些冷清。然后想想,这些老夫妻志愿者在的时候,还真是让人心里觉得些些温暖的。 不知今年冬天会不会还有候鸟飞来。。。。

Read More

黑熊笔记

在我工作的这个鳄鱼河野生动物保护区(Alligator Riv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的宣传网页上,写着这里是仅存的黑熊东部沿海生存地带。对于美国东部不算短的海岸线来说,这个‘仅存’的定义勉强可以接受,但美洲黑熊本身却是北美地区熊类里最普通的一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名单里属于无危物种(或低关注度物种,Least concern)。美洲黑熊也是著名的泰迪熊和维尼熊的原型。它们的耳朵小而圆,头大鼻长,雌性的脸通常比雄性更瘦长。 虽然偶尔也有黑熊的攻击案例,但基本黑熊对人类没有太大的威胁。有几次我在林子里工作的时候,听声音能确定是黑熊‘呼啸’而过,因为从树枝被划过的声音判断是个大而笨重的身体。而我们设在树干上的观测探头偶尔被扯断,以高度来看应该也是黑熊。对于啄木鸟而言,感觉高度太低。对于鹿来说又太高。只有黑熊,当它们用后肢站立起来时,是恰好可以够到的。至于其它的小动物当然也有可能,我只是猜测黑熊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已。等过些日子,稍微攒钱买个野外用的隐形相机,或许能够抓到些证据,嘿嘿。为保护探头,我们用很大一张锡箔纸包裹住树干,那明晃晃的东西对于黑熊的视觉来说不知是不是足够刺激? 之所以在呼啸二字上加上引号,是因为在动物界黑熊的奔跑速度实在不快(25-30英里每小时,40-50公里每小时)。因为脚底扁平,所以它们行走很缓慢。Wiki上写着 They move in a graceful, rhythmic and surefooted way,有节奏和脚踏实地还算贴切,至于优雅嘛,还是换作敦厚比较合适。当然,再没有威胁,还是要自我保护,不带食物进森林,要随身携带喷熊的胡椒粉。黑熊喜欢吃死了的生物,所以在黑熊出没的地方可不能装死。 黑熊3-5岁开始产仔,春季(6-7月)交配,怀孕期235天,幼仔在一月末或二月初出生。双胞胎最为常见,不过也有记录有6只。我前些天看见一只熊妈妈带了3只小熊。幼仔在28-40天后睁开眼睛,5周后可以行走,哺乳期约30周,16-18个月后可独立。这样算来,我上周看到的那几只小熊大概5个月大。   今年3月,在去年的水灾过后,森林的水逐渐退去,熊也结束了冬眠期。这只熊估计也就1-2岁,大概刚开始独立生存。 这个地方离我的住地不远。冬天刚过去,保护区也开始新的一年的砍伐和修整。 我一直觉得这张图很搞,就像那一片枯草枯树丛中被烧出一片熊的形状来。   上周五的傍晚,我开车回住处的途中,远远看到闪光灯闪了两下,估计一定有什么东西在路上,有人在拍照。于是减速,到得近处,乖乖,好大一只。在我N次遭遇熊的经历里,这只大概是目前最大的。 第二天回家途中,也是快到住处的地方,忽然发现渠对岸有一家子黑熊,这倒是头一回。之前遭遇的从来都是形单影只的成年熊,这一回是真的看到了小幼仔。 熊是杂食,但85%的食物是植物。在吃小芽的小熊。 最后一张,看看这个奔跑中的小熊的小熊掌。

Read More

当夏天来临时

鸢尾盛开的时候,其实还不算夏天。今年的夏天越过春天提前到了。 无论水中央,或是岸边,一丛丛的鸢尾总有些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     再然后,是睡莲开了。 今年的睡莲远比去年开得盛,不知是不是那沟渠里的水从哪里多运来了些营养。 总想问保护区的人,这些睡莲究竟从哪里来。也许在毕业前。 实验忙碌的时候,早出晚归的我,总遇不到她们展颜的时刻。 我认识的花里,睡莲大概是最标致的一种了。所谓‘凝脂’,就是如此吧。     傍晚的时候,与熊相遇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有时,已累到极致的我窝在车里缓了好久,终于有力气决定离开。 正要启动车,一抬眼就看见在马路上沉思的熊兄弟。   夏天的云在骄阳下很醒目。 有一日,忘了带水,到了中午实在干渴难忍,不得不回住处取水。 不留神就看见了列队的云。   住的拖车外面,是一片广袤的农田。一茬一茬我从来没留意都变换了哪些作物。 不变的是夕阳。偶尔我也故作忧伤一把,数着秒针看落日沉降得有多快。 总是两分钟不到。   可是,那么多的美好,都太短暂,抵不过那一样不美好,累。。。。 这一天,赶那十秒的自拍,气若游丝的我就把那最后一丝气耗在了蹦上这卡车。   今年新买了一顶很好的防蚊帽,我再不惧怕那嗡嗡的巨型苍蝇和蚊子。 去年它们叮得我浑身是包而得意,今年我看它们无可奈何而窃笑。 头两张照片是用实验室的D40加标配15-55mm的镜头照的,每次看那个色彩都很诡异,用光影魔术手处理之后觉得更诡异。 后面的照片是我自己的D70s加sigma的17-70mm微距镜头照的,色彩觉得舒服很多。 幸好幸好。。。。

Read More

Numbers

我的第47次野外观测,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工作强度越来越大。 凑巧想起来留意一些数据,记录于此。 到目前为止,47次野外观测,行驶距离大概35000公里(至少),平均每次745公里。 我开的卡车耗油每加仑26公里,也就是我现在大概总耗油1346加仑。 按每(美)加仑2.7美元的油价算,一共耗费3634美元。 在森林里,每天要背着仪器不停地走,最多的一天我一共迈了11833步。 按人的步子大小平均60-70厘米计算,一天的行走距离是7-8公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