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上欧洲的土地, 无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旅行, 我一直觉得有些不同于往日平常生活的感觉在, 至于是什么样的感觉, 并不清晰, 只在冥冥之中. 这一趟的英国之行, 似乎将这种冥冥的感觉勾画出来. 原来在我踏入这个世界之时, 我已经给自己建了一条时空隧道, 我每日的生活便是在这隧道之中, 它连接的是我与另一个世界, 隔离的则是我与身边的世界. 这另外的世界是不是单一, 我也并未完全想清, 日后再表. 有时或许是古老的从前, 有时或许只是现实之外的虚无世界. 无论是剑桥, 爱丁堡和约克, 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感受, 或是苏格兰高地每日不停地换乘大巴, 海伊镇密密麻麻书架间的匆匆穿行, 再或者是在牛津和伦敦最后一日疲惫地已无力再寻找什么, 我一直欣然享受这种剥离的感觉, 它被搅乱之时, 我常不知所措甚至烦躁. 当我以它作我每日里行走的终结时, 似乎才觉得这一日算得是完满. 不同于法国之行, 这一趟的英国之行是有些野心的, 因为要申请签证, 费钱又费力, 很难保证日后是不是还会走第二趟, 所以做计划时就想着用两周绕行一圈, 至于究竟会是蜻蜓点水还是也能踏实而行, 就顺行程的自然发展了. 两周下来, 终归一路蜻蜓点水, 总体感觉还算不错, 虽然遗憾总是会很多. 图上标注了的地名是落了地的城市或小镇. 字母气球只是中转地, 数字气球则是目的地. 大致的行程及花费: D1, 2007年6月16日, 自Stockholm的Vasteras Airport出发, 到达London的Stansted…
Västerås No.2
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倘若说那些标志性的事物是所有人共有的记忆,那么那些细微角落的,往往在不经意间遇见的事物,便是单属于我的与小城的对话,有些会一直存在着,再被其他的路人经过,有些在我离开之后便跟随了我了.于此,我是有些得意的,呵呵. 2007-4-12 第二天的参观下午4点多就结束了,阳光还明亮着,于是决定继续进小城逛去.还是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中心广场上的旧书摊,还有那些散落在街道,广场和绿地上的各式小雕塑. 这本书古朴简洁却又不失端庄.1946年的一本类似生活百科的书,好像一半是菜谱.我喜欢它的装订,却无意买它.最后被同班的男生买走了(好像是40克朗,老板让了10克朗),呵呵,虽然我们都不懂瑞典语. 我在一堆儿童的书籍里找到一本缩写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书是1962年的,用的当年的电影剧照做的插图,看不懂文字,图片却是可以看的,那些60年代的瑞典的照片.花了30克朗买下. 在一条象是步行街的街道上,看到路灯柱上的这些小雕刻,很有趣.不过这个路灯的形状实在是…. 六边形的规则灯柱前突出的两个大灯泡,很怪异…. 这张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喜欢这个”city records”的名字,点了我这图片游记的题. 也不知是酒吧或是什么.logo基本没有什么设计可言,老土的,就算直接的原始吧,呵呵. 步行街上的另一种路灯.有时觉得他们的色彩选择也真有趣,同一片街道上,有红砖结构的路灯,红色的木栏,然后硬生生地就立着一排翠绿的大灯泡,高高在上….或者,就是如此,路灯与人,各自喧闹着…. 经过一片绿地,看到这一组雕塑,可惜相机广角仍旧不够,只好分三组照.夕阳下,避不开自己的影子,只好将就地搁进画面里. 看图说话,猜猜是个什么故事? 绕了一圈,回到刚开始旧书摊的广场的另一头,看到这组骑自行车人的雕塑,好像是不同职业的.这个角度,有些清晨忙碌的感觉…. 换个角度,逆着阳光,又有了些黄昏归家的景象…. 透过那些车轮,是广场的一角.没有什么,只是当地的人,男女老少…. 这几张,算是这个小城的标志建筑了.穿过市区的河道.有点战斗机样子的教堂.投射在教堂墙壁上的路灯影子和斑驳树影,很安静….
Västerås No.1
参观的行程记录一时难以整理出来, 倒是在路过的小城, 黄昏时的漫步, 和同学晚餐时随意的聊天, 轻松愉快. 一些随性的照片整理起来也要轻松得多. 这样情形下的路过, 象是种邂逅, 之前没有做太多了解, 之后大概也再不会路过, 或许偶尔看见这个地名, 会有些熟悉, 莞尔笑笑也就不再多想什么. Västerås, study excurstion时夜宿的小城. 住了两晚. ibis旅馆算是在郊区, 白日的安排结束之后, 老师让大巴顺带把我们捎到市中心, 由我们自己逛去. 第一天结束得晚些, 进市中心后天色已暗, 加上白日有些疲倦, 一伙人也懒得再走, 进了麦当劳就一直坐到天黑. 同学在聊天, 话题漫无边际的, 却不知何故每次都会收敛到同性恋的话题, 呵呵. 我坐着也懒得挪步, 只举着相机前后左右地照. 麦当劳窗外的路灯, 偶尔一瞬间彷佛听见它们也在聊天. 可能黄昏时候是适合一群人闲聊的, 连照片里的路灯看上去也如此, 呵呵. 两个的比四个的好像就少了些趣味. 麦当劳里的椅子. 天还亮着时, 客人离开了, 不同桌的凳子也就那么随意地靠着. 天渐黑, 服务生开始收拾, 凳子就被归拢到了一起. 凳子变换的字母, 倒也象是这城市一角的故事, 每日里发生,…
之三 里昂的墙画(2)
墙画群的另一部分是理想城市。 “1991年,“创意之城”得到了联合国的“世界十年文化发展”奖章,受到鼓励,便把剩下的几座墙交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创作。所以,这个墙画博物馆还成了不同文化交流的见证。” 以我看到的顺序,分别是埃及、墨西哥、印度、俄罗斯、非洲和美国。顺次贴出来: 埃及: 墨西哥: 印度: 俄罗斯: 非洲: 美国: 看这些画需要些想象力,却也因为想象而有趣了很多(补充一句,这种想象比我后来在蓬皮杜看所谓现代艺术所需要的想象要有趣得多)。 埃及(记不清是因为没有说明牌还是我彻底忘了,已经不很确定是不是埃及)的理想城市,画面里的元素很多,两个躺着的吮着手指的小人(男人、女人),作为背景的芯片,还有似乎是以狼为头的图腾柱,还有浮雕像、太阳。。。。他们的含义或许等到某一天我踏上那片土地时会慢慢清晰。 墨西哥城浓重的色彩。这个我拍了说明,还能详细解释一二:) 左上角的太阳月亮同样地意指男人、女人,所谓世界的二元性,呵呵。画面的主题是一个人的身体,身体内充满的色彩代表蓝天,身体之外代表黑夜,并不是黑色,只是加重了却仍然明亮的蓝色。画面偏右的褐色曲线是墨西哥传说中的神圣之物,长着羽毛的毒蛇,也是龙的一种,当地称为“Quetzalcoalt”,它是统一天与地的神。画面右下方是人的手臂,连接着人每日生活的各种事物。这个晾翅膀的拿着电话听筒的小人会有什么含义,看的人各自想象吧。。。。 印度城是一块织锦。画面分三部分,工作、信仰与典礼。这个倒还算通俗。 俄罗斯城象一个童话世界。引用的文章里作者说,“挤挤挨挨的都是各式房子,……,却没有一个人”。其实仔细看,在挤挤挨挨的房子的门边有忙着的人,在那些城堡似的的大门下有行走的人,或孤独或结伴,有骑自行车的人,某栋房子的屋顶上还有只黑猫。。。。 看看那些画上的小人和我这个大人。。。。 非洲城的色彩很非洲。画面里两个女人,一根图腾柱,一个女人透明的腹部,一条蛇,一块织毯。 美国城的画面在没看到解说时就已猜到了,符号,机械,这些科技的基本元素,或许这也是如今的美国人极引以为豪的。画面的红色区代表精神,黑色区代表语言,黄色区代表艺术,绿色代表自然,蓝色代表机器,颜色混合区则代表城市。而这个混合色彩的图画是一个人型。最不神秘的一个理想城市。 第二天,继续去找,里昂最大的一幅墙画,纺织工人的生活。 大概我是有些习惯了,现在无论怎样看都知道这是一幅画,但是第一眼看到照片时,的确很感叹如此的巨幅之作。画面描绘的是里昂纺织工人生活区的景象,台阶上清扫的人,拍照的人,探路的人,一楼作坊的玻璃门内工作的人。不过,有些小细节仍然无法分辨真假。即使墙画在我的眼前,我依旧判断不出那些小的换气窗口是真是假。 也有恶搞之人,在这个工作着的女人脸上,被人贴了一张蜘蛛侠: 站在这幅墙画边,我并不知道这幅静止的画面其实是随时间在走的。 “这幅画有趣之处在于从1987年开始它的许多细节就一直在变化,包括房子的颜色和结构,左下角的车,画中人的数目和年纪……它好象是这个街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他们的生活一起慢慢向前走。” “这幅墙画一直在变化中,左下角的车就是一例,一般都是当年最流行的车型——根据车型就能看出墙画大致是什么时候修改的。现在这一款是雷诺的威赛蒂。” 把我的照片局部放大,若干年后去的人们,记得对比一下这车,还有画面上那些人们,或者就是那个作坊里工作着的女人,看她是不是老去了,记得替我问候她。。。。 在里昂的这两天,墙画看得着实过瘾,只是遗憾仍旧有。 “索恩河畔,rue de la Martinière和Staint-Vincent河岸交界处有幢老房子,黄色的墙上画着惟妙惟肖的窗户、阳台和站在阳台边向外张望的打扮各异的人,这便是当年我看过无数次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那一幅。如今才明白,这幅墙画叫“里昂人”,有幸被画在上边的,都是里昂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最为国人所知的,一数站在二楼最右侧阳台上的电影和彩色摄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兄弟,二则是站在三楼阳台上穿着飞行员制服的圣埃克絮佩里,身边是他那头发象麦子一样金黄的小王子。”…
之二 里昂的墙画(1)
在里昂第一天出门的第一条路走到尽头就看到了下面的画。第一眼看到时就想,比起一般涂鸦的随心所欲的单色线条,这个涂鸦更应该称之为画,我所看到的这些一共大概六幅,连起来象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群流浪的鱼,在城市的街道上惊惶失措,又象是在谋划什么事情。 晚上查里昂的旅游网站时(http://www.en.lyon-france.com/),看到了关于URBAN TONY GARNIER MUSEUM的介绍,称之为里昂最好的壁画(mural painting)集。原来这种墙画是里昂的传统,我所看到的不过仍旧是街边游戏,还有那些更庞大更令人期待的作品等着我啊。 无奈我呆的这几日正好是圣诞期,它的信息中心休假,无法拿到更详细的说明信息。庆幸的是,有人做过详细的介绍: 画在墙上的城市(上) 画在墙上的城市(中) 画在墙上的城市(下) 这个露天博物馆所在地本就比较偏,加上圣诞前夕,天阴雨,很少的行人,一切显得有些灰暗。很意外的是,看到的第一幅墙画竟然是中国。 这幅画的渊源,在上面文章的中篇有提到,画中的主题是上海。虽然有上海的很多标志物,但是三星堆、兵马俑、京戏、飞天,还有那些瓷器、陶器、青铜鼎,这些中国符号的堆砌,简直就是张艺谋第二,呵呵。 继续前进,就到了这个墙画群的起始点。 左面墙上就是关于整个墙画群的简介,可惜都是法语,看不懂也记不住。从上面的文章里摘录些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借政府对某些城市建筑进行维修之机,合众国区的居民希望能把建筑的外墙装饰一下。市政府接触了“创意之城”(Cité de la Création)这个艺术团体,后者由此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就在卡尔涅自己设计的街区里绘制墙画,重现卡尔涅的作品和建筑理念。” 因为并不知晓这些墙画分布的顺序,所以当我沿着这些楼这些画一幅一幅看过去时,车站、公共区、医院、码头,我猜测大概这是规划者将城市规划的构想对居民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无疑让居住者与规划者不再孤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有兴趣的人到相册里看,我几乎给每一幅墙画都拍了一张,只是遗憾因为阴天,那墙画的光彩未能完全显现出来。 这栋是Tony Garnier设计的钟楼,不知道实际建筑在哪儿。右边照片上清晰可见的指针可以想象设计者们的精心工作。 这张照片是钟楼的局部,上面刻着的一段话,当时让同学翻译给我听,遗憾的是已记不清确切的含义了。大意是,市井百姓每日的生活便是一个城市构建的基础。 又转过一栋楼,看到了这张清晰的墙上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出现,让这一片墙画在我的心中更加生动起来。我能认得照片下写着的数字,1938-1939,大概是这一届的小学毕业生吧。照片里的这些孩子现在早已是迟暮老人,倘若他们仍旧生活在这片小区,面对这张照片会怎样地莞尔呢。这幅墙画描绘的就是一所学校。难得拍照的我也留了张傻傻的影,嘿嘿。 这是一个庭院的设计,庭院中央天井中生长的树,做针线活的女子,此情此景呵。。。。拿我当参照物,看看这画究竟有多大。 这一幅上半部分似乎是一场罢工,下半部分是一些演出海报、报纸、广告招贴画的拼贴。嘿嘿,能看见墙根下的我么? 招贴画部分,左下角的嘉年华1894,中间的1789年什么演出,窗户上边那幅是图卢兹-亨利(Henri de Toulouse-Latatrec)为大使酒店设计的海报(在大使酒店的Aristide Bruant)。。。。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都照原样复制在墙画里。相信每一张招贴画的选取必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转过了大半,我才回到了这片墙画群的第一幅,Tony Gariner和他的构想,记住这双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