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沉睡中,被电话吵醒,迷迷糊糊拿起听筒。 “喂……” “mono,还在睡啊?” “嗯……” “mono,你是一直睡着,还是午睡呢?” “嗯……啊?!现在几点了?!” “你那边时间应该是下午两点了!” “啊?!不会吧……” 抓过手机看时间,12:40,还好,比朋友说的早些。 挂掉电话,开始傻笑。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睡眠了。从上周开始要过一段纵容的日子,最初的几天心很不安,还有其它的一些事情,觉睡得不踏实,常常在半梦半醒之间挣扎。今天的这种状态,实在称奇,如果没有这个电话,不知会睡成什么样子?于是想起《围城》里的这句话,“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之前一段苦闷的日子,朋友劝慰说,不要经常熬夜,也不要成天为一些无聊的事修修补补,少些牢骚,象一觉睡到自然醒一样舒畅。今天虽不是自然醒,但这一觉也着实够酣畅了。虽然苦闷不能说走就走,但每每读到这样的信心里总是温暖许多。最近的日子,接连地有朋友遭遇生活的种种困境,我亦无法给他们实在的帮助,惟有在心里许些愿望。 还是钱老先生的话,“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象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昨天到超市购置了好些东西,对哥嫂说,明天开始过正常人的好生活。今天,好生活从蛋花豆浆开始。。。。
推荐论坛 “绿镜头”
真是不错,太多精彩的微距照片 绿镜头:http://www.g-lens.com/default.asp 有些技术文章也很受用,不过大多我只能yy了 自然微距摄影:如何获得清晰锐利的照片
高山花海 我的出行
每天都在蠢蠢欲动。。。。 “当我听说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也有杜鹃花,我就渴望置身其中,2001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终于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个叫达尔滨罗的地方。它真是太遥远了,我从北京乘飞机用近两个小时到海拉尔,又从海拉尔乘12小时的火车到鄂伦春旗政府所在地的阿里河,接着又乘7个小时的汽车才抵达目的地。尽管旅途劳累让我整夜未眠,我仍感叹不虚此行。这是因为,我看到了生长在火山碎石带边缘的杜鹃花海。…… 看了达尔滨罗的杜鹃花,使我想到大兴安岭更多的地方,是否也有杜鹃花?于是,我从内蒙古的阿里河奔向加格达奇,又从加格达奇启程,乘火车北上,我要到中国的最北界——漠河去。一路上只见沿途铁路两侧的山岗上,密林外缘,醒目的紫红色的杜鹃花一丛丛,目不暇接,可谓杜鹃花红伴我行。……”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3期20页 杜鹃花:深山国色藏(张继民、张长芹撰文) 读这样的文章总让我有会心一笑的感觉,虽然国家地理的文风偶尔遭人批判。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文字也谈不上文风,那些感触除了“渴望”,除了“深刻体会”这样的平直白话外,难有华丽的描述。华丽的描述我自然也是喜欢的,它会看得我满脑子山丹丹花开一般,但是没有它们,依然能够想象作者朴素背后的热烈。 “它真是太遥远了”。哈哈,“太”啊,这背后的无奈映衬的可能是一张灰秃秃的脸,用纸巾擦一下,黑的。每次出行在路上火车、长途汽车、包车不停地变换交通工具时,从心里发出的第一感慨也是这么句话,而实际我通常连续的行程离作者的强度还差很远。 “我就渴望置身其中”。这是最最纯粹的原因,也是我的奢望,或许也是很多人的奢望。不过猜测作者也难达到如此随心所欲,大概探寻花是他的专业。能如此组合则是我的理想。实现的过程或许漫长,但我似乎相信会有那一天到来。 现在的出行远远达不到有念想就能走的状态,往往念头来了,等着等着直到还有理由或者借口堆积起来才能真的出发,而这些理由或借口有时想来是那么地委屈。 我有太多的出行理想,前一批还没有实现,新的一批又汩汩而来。就这样攒着,攒到一天天老去。看高山杜鹃也是其中之一啊。。。。 “开花时节红彤彤的映山红最初是被当作药用来栽培的,属于落叶杜鹃类,它只是杜鹃花种类中的一小部分。杜鹃花属中占大多数的常绿杜鹃花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 杜鹃花在植物学上的拉丁文属名Rhododendron. L.,是由希腊文‘Rhodon(意为蔷薇色)’和‘Dendron(意为树木)’两字合成,中文即可译为红色树木,这与我国将杜鹃花习惯成为映山红的意思非常接近。然而杜鹃花并不都是红色的,高山常绿杜鹃花有着美丽而丰富的花色。光红色系中就能分出大红、朱红、紫红、粉红、肉红、橙红等不同纯度的红色;黄色系中也可以分出金黄、褐黄、纯黄、米黄、乳黄、浅黄、绿黄等色彩;白色中还有纯白和乳白的不同;甚至一株杜鹃上能长出红、淡红、黄、白等多种色彩的花朵。 杜鹃花在全世界约有960余种,亚洲最多,约850种,其中中国约560种,占世界种类的59%。我国的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杜鹃花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 杜鹃花起源于距今约6700万年至13700万年中生代的白垩纪时期的古老植物,本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植物,后因北美洲和欧洲等地在第四纪受到冰川的覆盖,遭到灭绝,在北美洲仅存24种,欧洲9种,澳大利亚仅1种。 目前世界园林里的杜鹃花大都是来自中国的珍贵品种。经各国园艺学家们的研究以及园艺工作者不停地杂交组合,国际上已登记的杜鹃花新品种达8000-10000个,它们大多数都是中国常绿杜鹃花繁衍的后代。”
胡佳是谁
忙碌工作的空当,在师妹的blog里看到了关于胡佳的消息。忘了很久以前在哪里看过的关于他的介绍,虽了解不多,但知道是个执着理想而勇敢的人。 贴上他妻子的blog的链接,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 http://spaces.msn.com/zengjinyan/ 胡佳是谁
土豆又见土豆
去年的一些记录,今天忽然想起来温习,也有些趣味,贴到这里。虽不是花,可也是菜,算近亲吧:) 2005年3月法国电影展,3月6日,法国电影新浪潮之母阿涅斯 瓦尔达的四部记录片观后感 1967《扬科叔叔》,1982《尤利西斯》,2000《拾荒者》,2002《两年后》 片子拍摄时间的跨度,里面呈现出的瓦尔达,还有现场看到的瓦尔达,让我一直推测不出她的年龄,也因此判断不出每部片子拍摄时瓦尔达的年龄。 扬科叔叔没有太多感觉,感觉得到瓦尔达的俏皮,但又有些生涩。一个画家的生活,即使不同于常人,却也能够想象。记住了老人生活的渔船,和大概属于他的符号,一个抽象了的太阳。 尤利西斯中有一段对话印象很清晰。瓦尔达问长大了的尤利西斯可还记得他的童年关于那些照片的片断,尤利西斯回答忘记了。接下来的问话,诸如,那是你的童年,怎么会忘记之类,感觉到瓦尔达的一种质问和对对话者的强迫。再接下来一连串同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拼接,似乎瓦尔达都在发出一种质问,过去的,遗忘或是保留。 尤利西斯拍在1982年,拾荒者2000年,近20年的时间,两部片子之间,瓦尔达的改变也很清晰。平和的交谈,温暖的话语以及偶尔个人的闪现,仍旧俏皮却不觉得生涩,让我看得感动,也真心地喜欢上这个老太,我想电影院里其他人的感觉应当也不坏。 拾荒者里这样的个体眼界我倒觉得不坏,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个人之于社会的极好的表达与服务。那些在高速路上纯个人的嬉戏似的片断和表述,似乎就是要告诉观众,这不过是一个人的行程记录。但她在行程中收集包围在我们周边的相似画面,而她整理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些美好的细节,譬如心型的土豆,一个拾荒者之家的歌声。当这些细节集中在了一起,它所呈现的便不再如我们日常看到或想象的有些零乱,有些肮脏了,它会帮助我们缓解面对这些人和事时的心理冲突。 关于瓦尔达的介绍: http://cul.sohu.com/20050307/n2245649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