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道理?

通 知   各位用户:  大家好!   近期发现有部分用户将在中国大陆购买的个人卡携带至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使用。为规范个人卡业务,公司决定自即日起在中国大陆地区购买的个人卡仅限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使用。如需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访问,请与公司海外发行中心联系。2007年3月1日起中心网站将禁止来自中国大陆以外IP使用个人卡进行访问。对此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海外发行中心联系方式: Tel: (8610) 6279-1819 Fax: (8610) 6279-1944 E-mail: beijing@cnki.net              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2007-1-29 这学期的废水废物处理课的作业,我选了“废水在农业中利用”的题目,想借此了解一下国内农业用水的状况,很自然地要查些国内的文献。上中国期刊网,不料却出来这么一则通知。虽不至于百思不得其解,却仍然觉得这种限制多少有些荒谬。“请与公司海外发行中心联系”,不知这卡的价钱是不是会翻番?除此,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可解释么?可以用龌龊来形容么。。。。

Read More

关于shit

说实话,我一直不知道shit这句话在老外的日常用语里脏到什么程度,但愿不是太脏。。。。因为,忽然地,我发现我在表示一点点愤恨一点点夸张的情绪时,第一反应冒出嘴的词已经从faint演变成了shit。 意识到这一点缘于写我的环境数据(Environmental Data)课的报告。写这个报告两人一组,而我极巧地被老师分到了与我对门的牙买加黑mm一组。于是我们很幸运地可以随时随地讨论,除了黑mm似乎外事有点多,除了我情绪上来时有点懒。上周六的下午,和黑mm在我们那个空旷的厨房(三十多平米的厨房算空旷的吧,不过我定义它空旷的原因是因为每次我们这里的巴基斯坦哥们在厨房谈笑风生的时候,在一旁吃饭的我总是遭遇耳膜超强共振的痛苦),一起折腾IDRISI(简介一下,是个GIS软件),这个貌似应用还算广泛的专业软件,常常在一些基础环节上显得有些弱智,再加上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想让黑mm也能理解我一下可是英语太烂表达不明白,我只好一张嘴shit就出来了,然后就看黑mm笑得前仰后合,然后我问她为什么笑成这样,她却还在花枝乱颤的。偶尔又碰到弱智环节,我又shit一下,花枝就又颤一颤。。。。   还有一个关于芥末酱与shit的笑话。 其实也不算笑话,我只是偶尔想借此记录一下生活。 某个喧闹的周五的晚上,仍旧在厨房,人真多。 厨房里一共四张餐桌。 一张圆桌以拉美兄弟为主加了一个法国哥们在玩扑克。 两张拼在一起的方桌被巴基斯坦的哥们坐满了。 我和我的搭伙兄弟加上两个土耳其兄弟坐在窗边灰暗角落里的另一张方桌边,边吃着土耳其式罗宋汤边聊天。 桌上有搭伙的兄弟买的一瓶芥末酱。颜色不甚美好。 土耳其兄弟拿起来闻了一下,还没靠近瓶口就被熏得撇头了,大家狂笑。 “shit, a concentrated shit….” 于是好奇的几个都拿着闻闻,基本一样的反应。 每有人撇一下头,大家就狂笑一阵。   另起。这几天回头听陈升,然后看到他06年的新专辑,《这些人 那些人》。某些歌词倒也应我这篇胡言乱语的景,嘿嘿     吃了米共田的特殊人物他们真的想的跟我们不一样     任你怎么讥他笑他逗他 它都不会吐出骨头来     是不是该要呼吁一下这个快要窒息的世界     还没有神经病的人要赶快站起来     现在让我安心的吃完我的面 谁能还我一个安静的世界~~     一碗面的故事你可能视而不见 莫非他们也偷偷的喂我吃了米共田    孩子们他们已经喂我吃了米共田 其实我也 其实我也已经 早就已经没有脸                                                                                         《一碗面》 不知陈升是有意还是无意,用的米共田而不是米田共,或许是个心照不宣的游戏。专辑里的另一首歌,《狗脸的岁月》,      那一年的冬天到处都是蓝天   我一路打工来到无名的港   现实的生活对我来说无所谓   我每天都带着希望的欢颜      狗脸的岁月啊   没有人可以停止成长 歌词的情景,象是侯孝贤电影的歌曲版,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那些似乎有些不堪的少年时光其实一直被无比小心地珍惜着。却原来这个名字来自一个瑞典导演的电影,《My life as a dog》。中英文情境的差别挺大,不过,又有意无意地和这个地方连接了一下。。。。

Read More

十分钟 年华老去 (Ten Minutes Older)

《十分钟 年华老去》影片介绍: 15位当今世界著名的电影导演,以“时光”为主题,每人用10分钟时间拍摄的短片串成的合集。该片由英国TEN MINUTES OLDER有限公司投资,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全片共七部短片,由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 的冥想JAZZ串引。 制片:欧立克 费兹博格Urich Felsberg 导演:阿基 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芬兰)《没有过去的男人》/维克多 艾里斯Victor Erice(西班牙) 《南方》/韦纳 赫尔佐格WernerHerzog(德国)《天谴》/吉姆 贾木许Jim Jarmusch(美国)《神秘火车》/文 温德斯Wim Wenders(德国)《巴黎德州》/史帕克 李Spike Lee(美国)《丛林热》/陈凯歌Kaige Chen(中国)《霸王别姬》/   知道这个片子源于水木一个mm的blog,极小的一篇文章却很打动人,关于北京。遍寻无奈总不能找到。忘了前日因为查什么(倒是应了这十分钟年华老去的说法,呵呵),误打误撞看到了Ten minutes older,想起这正应是当年寻找的片子。再到verycd上找,发布时间上分明写着2004年,那篇小短文写在2006年2月,于是无法明白为何当时遍寻却不能看见。   片子由若干十分钟的短片组成,讲着时间的故事。当日引我去找的并不是整部片子,只是其中叫做《百花深处》的一段。“我们家住胡同,百花深处胡同。宽街奔西,地安门大街奔北,见着鼓楼大街左手边第一条胡同就是,好走。。。。” 05年底06年初于我多少有些特殊,我在若干种等待的焦虑里想着将来的离开。于是关于北京的种种也很轻易地因为一些文字就翻搅出来。把文章转给朋友时,附带着写了几句话,“虽然常常和人玩笑说,在这个城市呆了太久,而其实自己一直都在疑惑,即使呆了这么久,却仍旧不知怎样才能进入它的生与息……”。 毕业纪念册里同学写着,何日骑着小破车穿行北京胡同去,纪念册封箱的时候,也彻底尘封了那些让人莞尔却感叹的破烂梦想。陈升的北京一夜反复地听,却不知百花深处原是一处胡同。拿着一些导游文字去找总布胡同,转过一条一条,只因为四合院内晾着的杂乱衣物或是长满铁锈关闭着的铁门便挡住了我。和朋友在故宫墙外的护城河边拍角楼,我们却说着,故宫不知如何去拍。我试图去找寻,可是隔得远远的,远得甚至不知自己的期望如何。 这些疑惑,因为自己,也或许因为城市本身,一切都是剥离的。属于我的是我所处的现在,我所处的却只是这个城市的表面,我期望进入的则远远地将我隔离在其外。好像短片里被拆除的废墟尘土下的那一道浅沟,它在我却无法知晓。 晚安,北京。 百花深处(leafrain@smth)     我说的百花深处是新街口的一条胡同。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数年后,又在园中遍植牡丹、芍药、荷藕诸芳,一时间满巷飘香风韵清绝,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纷纷前来,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张氏夫妇死后,群芳凋落,蓁莽荒芜。只剩下百花深处的胡同名字一直流传下来。     老舍在提到百花深处时写道:“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百花深处的传说听了许久,每过新街口或有心或无意总去多瞟上几眼,竟于昨日无意间窥得。新街口沿街中段的一面墙上,青砖灰瓦墙上贴着不大的四个字标牌,“百花深处“。那一时,身后的车水马龙言语欢笑仿佛瞬间呼啸着离我远去,迎面而来的是穿越时空带来的巨大的苍茫感和无力感。     胡同深处悠长的吆喝,落了漆的朱红大门,清晨还沾着露水的百草千芳,旧砖墙的青苔,老人家手里闲闲拈起的针线,一阵风过来落英缤纷扬起满园花香……花香丝竹隔了几百年,又慢悠悠地从砖头瓦缝里飘出来,影影绰绰的牵扯出惶恐迷醉的旧时风韵。     真让百花深处广为人知的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吧,“地安门里的老情人,一根绣花针扯出一段千年的痴情,多情的过客醉倒在百花深处,从此不敢轻言离别“。京城背后无疾而终的爱情像这满巷子的花草,盛开过一季繁华就是“各自须寻各自门“了,只有在深夜酒醉,误入百花深处。     陈凯歌也拍过一个名叫《百花深处》的故事,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15分钟片断。英文译作《100…

Read More

之三 里昂的墙画(2)

墙画群的另一部分是理想城市。 “1991年,“创意之城”得到了联合国的“世界十年文化发展”奖章,受到鼓励,便把剩下的几座墙交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创作。所以,这个墙画博物馆还成了不同文化交流的见证。” 以我看到的顺序,分别是埃及、墨西哥、印度、俄罗斯、非洲和美国。顺次贴出来:   埃及:      墨西哥:     印度:     俄罗斯:     非洲:     美国:     看这些画需要些想象力,却也因为想象而有趣了很多(补充一句,这种想象比我后来在蓬皮杜看所谓现代艺术所需要的想象要有趣得多)。 埃及(记不清是因为没有说明牌还是我彻底忘了,已经不很确定是不是埃及)的理想城市,画面里的元素很多,两个躺着的吮着手指的小人(男人、女人),作为背景的芯片,还有似乎是以狼为头的图腾柱,还有浮雕像、太阳。。。。他们的含义或许等到某一天我踏上那片土地时会慢慢清晰。 墨西哥城浓重的色彩。这个我拍了说明,还能详细解释一二:) 左上角的太阳月亮同样地意指男人、女人,所谓世界的二元性,呵呵。画面的主题是一个人的身体,身体内充满的色彩代表蓝天,身体之外代表黑夜,并不是黑色,只是加重了却仍然明亮的蓝色。画面偏右的褐色曲线是墨西哥传说中的神圣之物,长着羽毛的毒蛇,也是龙的一种,当地称为“Quetzalcoalt”,它是统一天与地的神。画面右下方是人的手臂,连接着人每日生活的各种事物。这个晾翅膀的拿着电话听筒的小人会有什么含义,看的人各自想象吧。。。。 印度城是一块织锦。画面分三部分,工作、信仰与典礼。这个倒还算通俗。 俄罗斯城象一个童话世界。引用的文章里作者说,“挤挤挨挨的都是各式房子,……,却没有一个人”。其实仔细看,在挤挤挨挨的房子的门边有忙着的人,在那些城堡似的的大门下有行走的人,或孤独或结伴,有骑自行车的人,某栋房子的屋顶上还有只黑猫。。。。 看看那些画上的小人和我这个大人。。。。 非洲城的色彩很非洲。画面里两个女人,一根图腾柱,一个女人透明的腹部,一条蛇,一块织毯。 美国城的画面在没看到解说时就已猜到了,符号,机械,这些科技的基本元素,或许这也是如今的美国人极引以为豪的。画面的红色区代表精神,黑色区代表语言,黄色区代表艺术,绿色代表自然,蓝色代表机器,颜色混合区则代表城市。而这个混合色彩的图画是一个人型。最不神秘的一个理想城市。   第二天,继续去找,里昂最大的一幅墙画,纺织工人的生活。 大概我是有些习惯了,现在无论怎样看都知道这是一幅画,但是第一眼看到照片时,的确很感叹如此的巨幅之作。画面描绘的是里昂纺织工人生活区的景象,台阶上清扫的人,拍照的人,探路的人,一楼作坊的玻璃门内工作的人。不过,有些小细节仍然无法分辨真假。即使墙画在我的眼前,我依旧判断不出那些小的换气窗口是真是假。      也有恶搞之人,在这个工作着的女人脸上,被人贴了一张蜘蛛侠:   站在这幅墙画边,我并不知道这幅静止的画面其实是随时间在走的。 “这幅画有趣之处在于从1987年开始它的许多细节就一直在变化,包括房子的颜色和结构,左下角的车,画中人的数目和年纪……它好象是这个街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他们的生活一起慢慢向前走。” “这幅墙画一直在变化中,左下角的车就是一例,一般都是当年最流行的车型——根据车型就能看出墙画大致是什么时候修改的。现在这一款是雷诺的威赛蒂。” 把我的照片局部放大,若干年后去的人们,记得对比一下这车,还有画面上那些人们,或者就是那个作坊里工作着的女人,看她是不是老去了,记得替我问候她。。。。     在里昂的这两天,墙画看得着实过瘾,只是遗憾仍旧有。   “索恩河畔,rue de la Martinière和Staint-Vincent河岸交界处有幢老房子,黄色的墙上画着惟妙惟肖的窗户、阳台和站在阳台边向外张望的打扮各异的人,这便是当年我看过无数次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那一幅。如今才明白,这幅墙画叫“里昂人”,有幸被画在上边的,都是里昂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最为国人所知的,一数站在二楼最右侧阳台上的电影和彩色摄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兄弟,二则是站在三楼阳台上穿着飞行员制服的圣埃克絮佩里,身边是他那头发象麦子一样金黄的小王子。”…

Read More

之二 里昂的墙画(1)

在里昂第一天出门的第一条路走到尽头就看到了下面的画。第一眼看到时就想,比起一般涂鸦的随心所欲的单色线条,这个涂鸦更应该称之为画,我所看到的这些一共大概六幅,连起来象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群流浪的鱼,在城市的街道上惊惶失措,又象是在谋划什么事情。 晚上查里昂的旅游网站时(http://www.en.lyon-france.com/),看到了关于URBAN TONY GARNIER MUSEUM的介绍,称之为里昂最好的壁画(mural painting)集。原来这种墙画是里昂的传统,我所看到的不过仍旧是街边游戏,还有那些更庞大更令人期待的作品等着我啊。 无奈我呆的这几日正好是圣诞期,它的信息中心休假,无法拿到更详细的说明信息。庆幸的是,有人做过详细的介绍:   画在墙上的城市(上)   画在墙上的城市(中)   画在墙上的城市(下) 这个露天博物馆所在地本就比较偏,加上圣诞前夕,天阴雨,很少的行人,一切显得有些灰暗。很意外的是,看到的第一幅墙画竟然是中国。   这幅画的渊源,在上面文章的中篇有提到,画中的主题是上海。虽然有上海的很多标志物,但是三星堆、兵马俑、京戏、飞天,还有那些瓷器、陶器、青铜鼎,这些中国符号的堆砌,简直就是张艺谋第二,呵呵。 继续前进,就到了这个墙画群的起始点。 左面墙上就是关于整个墙画群的简介,可惜都是法语,看不懂也记不住。从上面的文章里摘录些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借政府对某些城市建筑进行维修之机,合众国区的居民希望能把建筑的外墙装饰一下。市政府接触了“创意之城”(Cité de la Création)这个艺术团体,后者由此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就在卡尔涅自己设计的街区里绘制墙画,重现卡尔涅的作品和建筑理念。” 因为并不知晓这些墙画分布的顺序,所以当我沿着这些楼这些画一幅一幅看过去时,车站、公共区、医院、码头,我猜测大概这是规划者将城市规划的构想对居民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无疑让居住者与规划者不再孤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有兴趣的人到相册里看,我几乎给每一幅墙画都拍了一张,只是遗憾因为阴天,那墙画的光彩未能完全显现出来。     这栋是Tony Garnier设计的钟楼,不知道实际建筑在哪儿。右边照片上清晰可见的指针可以想象设计者们的精心工作。   这张照片是钟楼的局部,上面刻着的一段话,当时让同学翻译给我听,遗憾的是已记不清确切的含义了。大意是,市井百姓每日的生活便是一个城市构建的基础。   又转过一栋楼,看到了这张清晰的墙上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出现,让这一片墙画在我的心中更加生动起来。我能认得照片下写着的数字,1938-1939,大概是这一届的小学毕业生吧。照片里的这些孩子现在早已是迟暮老人,倘若他们仍旧生活在这片小区,面对这张照片会怎样地莞尔呢。这幅墙画描绘的就是一所学校。难得拍照的我也留了张傻傻的影,嘿嘿。       这是一个庭院的设计,庭院中央天井中生长的树,做针线活的女子,此情此景呵。。。。拿我当参照物,看看这画究竟有多大。     这一幅上半部分似乎是一场罢工,下半部分是一些演出海报、报纸、广告招贴画的拼贴。嘿嘿,能看见墙根下的我么? 招贴画部分,左下角的嘉年华1894,中间的1789年什么演出,窗户上边那幅是图卢兹-亨利(Henri de Toulouse-Latatrec)为大使酒店设计的海报(在大使酒店的Aristide Bruant)。。。。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都照原样复制在墙画里。相信每一张招贴画的选取必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转过了大半,我才回到了这片墙画群的第一幅,Tony Gariner和他的构想,记住这双眼睛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