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算是幸运,以我所了解的学校有限的几个系,我所在的这个系相比其他系多些有趣的传统和相对成熟的研究生教学。所以,即便两年里我所窥见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一角,却也算是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值得一记,值得一学。
先从下面两张图片说起。
在系楼的三层,立着三根树干,上面挂的是博士论文,最早的大概从90年代初起。没有追问过这种传统的历史,但是这个传统肯定是延续了不少年头,而且成了一种和毕业典礼相类似的仪式。
仪式是在博士生的论文装订成册之后,答辩之前举行的。系里所有的老师和研究生都可以参加。用大钉子将论文钉到树干上,然后开香槟,所有人举杯庆贺。这个小角落被称作是楼里的森林,每钉上一篇论文,大家戏称森林的叶面积指数又增加了。
这种方式的意义所在,想来很容易理解。一种可延续的传统,对于所有曾经身处其中的人而言,是集体归属感的具体化。而一个特别的传统,则是有着叫人会心一笑的温暖的作用的。
(虽然这个仪式只对博士论文,不过的确觉得有趣,喜欢得紧:))
接下来再来说说一篇硕士论文从选题到答辩装订的过程。
选题、实验、讨论的过程大概各个学校不会大不同,毕竟科研的过程本也类似。有意思的是在之后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大概体现的便是所谓教学传统或者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制度之说了。
大致的过程是论文初稿完成,选择opponent,答辩,论文修改,三个博士生审阅,论文再次修改,打印装订。
Opponent的意思是“对手,反对者”之意。这种方式与我们习惯的由若干个老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不同。Opponent只有一个,需要认真读论文,然后在答辩时提问,有些人的提问真的是按页翻的。Opponent的身份也不限,可以是同级的学生,也可以是资深的教授,还有公司里的技术人员。我听过一个同学的答辩,他的opponent是一位很严格的退休教授,老先生在答辩时的提问与建议听下来,就是一堂详尽的论文写作课。而我自己的答辩opponent则是一位已毕业的博士,他认认真真地关于我的数据和思路提了好些问题,象是帮我又做了一次文献综述,有些则是我在写论文时没有考虑的。
答辩之后,根据opponent的意见做修改,这算是导师修改之后的第二轮修改。这一轮修改之后并不是结束。在付诸打印前,论文还需要有三个博士生审阅。博士生并不是导师指定,而是把论文挂到网上后,感兴趣的博士生回复并告知他/她将为你的论文提意见。最初以为这些博士生只是给文章的排版提一些意见,因为要求的是“layout review”,后来从网上下载他们对别人的论文以及我自己收到的审阅意见,才看到大多数的博士生都会给出一些关于写作及思路上的意见,还有他们关于论文内容的疑问。
我幸运地遇到一些做事极认真的人,一位甚至把我在初稿时忘了修改的一些数据上的错误给找了出来。而还有一些关于前后部分内容的衔接上的疑问,虽然我在构思上有自己的考虑,最终也并没有完全按她们的意见修改,但我的确因她们的疑问而重新去考虑自己的构思是否妥当,并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了修改。
依照三个人的意见再做修改后,负责硕士生论文的老师再对论文的总体格式做一个检查,论文才可送去打印室。
补充一句,博士生审阅硕士生的论文属于他们的必修课(每个博士生必须批阅十个硕士生的论文,而诸如博士生指导硕士生做论文则属于他们的选修课)。而且,这种收获想来是双向的。不是常说,自我学习的一个方式就是教授别人么。审阅的过程也是自我思考的过程,更何况还有一个传递过程使这个思考必须具体化。
同样的这种思路也在平时的授课里应用着。课程里的groupwork时,也是组与组互为opponent,这有点类似于peer review的形式。既省去了老师的工作量,相对而言学生偷懒的可能性也会小些。更重要的,从思维训练上来说,这种形式的确能够提供不错的批判思维的训练以及对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了解和学习。
我与人描述这些过程时常说,这着实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良好体现。虽然难免会遇到敷衍的人,然而这样一环一环多重滤膜般的阅读修改,多少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虽说研究生的学习自然应当自觉为主,然而完全的自觉实在不是件易事,而天才的概率又太小。对多数的学生,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而言,被动是必然的。如何将这种“背景”式的被动无痕化,进而有所收获,这应当是教学的具体任务之一,也可用来衡量一种教学方式的好坏。这一点,大概是我回头梳理整个过程时清晰的一个感触了。
真是惭愧,看到了你的硕士论文完成过程,再想想我的和Rolf Johansson。。。幸亏还有个Dick Urban.
昨晚在建设部科技司开会到2点半,才知道他们为什么将震区建筑垃圾分成“建筑垃圾”和“建筑废墟”这两个我一直不明白的大类。原来建筑废墟指的是生物体残骸与建筑残骸混合程度高导致无法筛分再利用的建筑垃圾部分。看到了被界定为建筑废墟的照片,一夜都无法入眠。这些所谓的建筑废墟将被用来做未来重建道路的路基填埋物。愿亡灵安息。下周可能会被派再次入川,初步确定了五个示范点:北川县雷谷镇,成都都江堰市,广元市青川县,德阳市绵竹县,棉样市江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