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间赶报告,忙到昨天早上7点,躺下后却迟迟不能入睡,大概终于着了一小时,又醒。然后起床,吃饭,准备上课。于是恍恍惚惚一天。
上课前去图书馆还书。入口处的大厅有一小型展览,大概是艺术系学生的作品。手工作品、各种风格的油画,很有趣,凝视的感觉总是很好。
下课后再到图书馆,想找些闲书读,缓解一下疲倦。
找到一本袖珍本的书,《thoughtless acts?》。书是给做设计的人看的,用一些极其日常的图片来告诉设计者该如何关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个细节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设计者们灵感的来源。“Some actions, such as grabbing onto something for balance, are universal and instinctive. Others, such as warming hands on a hot mug or stroking velvet, draw on experiences so deeply embodied that they are almost unconscious. Still more, such as hanging a jacket to claim a chair, have become spontaneous subtle details about how we relate to the designed and natural world. This is key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 for design, and a good starting point for any creative initiative.”
很自然地就想起当年在北京看卢志刚“1×1”城市取样展览时的一段话:“日常生活是以未被阐明的、被默认的和信以为真的前提为基础的。当这一切成为我们判别真伪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在模糊的特征面前自然地陷入一种无以言表的错误和迷乱状态。”
都在强调日常会被忽略的细节,而我生活的乐趣之一就是留意这些大概旁人看来无所谓的细节,所以看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找到一种认同。往回走的路上试图去想象这些图片会给设计师怎样的灵感,一双在鞋带上挂了一把钥匙的运动鞋,几个在路边或发呆或读报的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并不容易回答,但我可以回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来,细节总是无处不在。好比现在我窗户外那一片树林里的桦树,它们的银色树干。我期待的北纬60度的景致并没有如期到来,但这些白桦树一天一天在变化,在一片黑色树枝之间呈现出不一样的光亮,象一幅理智的钢笔画。
于是又想起史铁生在《务虚笔记》里的一段话,“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我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几年前在书店翻看时,它的确吸引着我。可那时的我正为一种颓废的状态整日自责,害怕这样细碎的文章会让我陷入得更深,于是刻意地阻止自己。后来在水木读书版上有人摘引了这段话,仍旧被打动。打动的原因或许也来源于这种对细节的固执情结。
有时候想,这种细节之癖大概是不适合做科研的,但现在我如此坚定地选择走这条路。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想起刚上研为将来而困惑的时候,对那种正儿八经的学术是有排斥的。如今我在某些人眼里看来大概就是这种正儿八经甚至会有点古板的样子。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有时很难去界定,即使我说这种选择很坚定。因为理由之一是,日子过到了这一天,路走到了现在。但是,还是可以找出些大概清晰的理由,在自己有质疑的时候,在有人问起的时候。因为独立和安静。独立的空间,安静的思考。就好像可以凝视一幅画一样。
终归而言,大多数的事情,我并不在乎那结果会怎样,也不太在乎所谓意义,我喜欢观望一种过程。这也是我与这个世界很多矛盾的根本。。。。
重视细节没错,重要在于如何分配精力,是否在最爱的事业和人身上,是否在最重要的工作学习道路上,而非其它一切。否则让人类迷离的就不是海量信息,而是自我目标的涣散。世界上有些事可以找出表面确凿之理由,但归根结底,这些理由无一不存在感性的因子,都有难以推敲尽兴之处,可这过程是充实可贵的,这实践成为了历史。对于大多数细节,观察是一种本能,我一样只对重要事物的结果和意义才会care,然而于科研处,细节绝对是重要的,尽管这种考虑往往耽误很多时间,不过成果就在其中。至于生活的复杂,让每个人在人生事业及情感处理中都会彷徨,一些“未被阐明的、被默认的和信以为真的前提成为我们判别真伪的唯一标准”,这种游离和迷乱的失落无时不羁绊着大家。然而仍然只有细节才能拨云见日,才能给大家最终平或倾斜添加砝码,不过观察的停留是不务实的,外界的扰动恰是在发呆迷乱时候溜进你并且制造了逻辑的漏洞和判断的失准,观察则必须连续,不然很可能有害。
推荐一部电视连续剧给你,未来的圣诞假期要是有空可租借来看看,大概四十集,准备好两天食品饮料,足够放纵了。名字叫《冬至》,是陈道明《黑洞》后的又一部电视剧,我看了大部分,这是继我2003年7月看黑洞后第一次对一部电视剧有足够兴趣,也是因为这里面对真实生活,平凡人群,细节观察,客观评价的综合演绎;更是对你上面所述最贴切真实的解说,不过若是好心情好生活还是不忙看的,适合在需要反省自己或审视他人时候看。至于艺术价值自然无法和电影相比,电视嘛难免有些泡泡,但如此也好理解清楚,不至于被生活开了玩笑。
写于沙发蜷缩五小时醒后的糟糕状态,两天多前较为专业的攻击突然让电脑崩溃,刚好赶上忙碌,于是乎劳顿异常。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无论你相信与否
深刻的思考啊哈…..
你那贴得photos里面我很喜欢第2张和第3章,构图、色彩都很好,尤其是那冬日的阳光映照之下,让人精神一振
沙鸥同学,观察的停留与连续正是关键所在。细节很多,大概要厘清你我所说细节的区别已是一大难题,更难说厘清后用它拨云见日了。
neverland,你这句话看得我摸不着头脑。
DVD,不允许你对我用深刻这种词汇。
停留非驻足,驻足恰为连续起始,我说的停留指的是留连那瞬间的印象而忽视周边与前后这种时空连带,继而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至于拨云见日,细节只是必要非充分条件,我漏掉一个“可”字,才可能拨云见日而不是才能。至于厘清一事,我想来日方长,应该说不会有本质区别,无非角度而已,跳出来看大家都在一片田野里:)
“打动的原因或许也来源于这种对细节的固执情结”,看到你的这句话时,有种类似同感、共鸣的感觉,其实从小到现在,咱们之间较为深刻的交流并不多,但我真的能感觉到自己受你的影响不小,呵呵~ 说到细节这个问题,我也常常会为此而困惑,困惑于国有企业管理的粗放、标准不一、方法不定。管理与科研在很多地方是类似的,凡事追求细腻真的越干越郁闷,但现阶段就是这样,从一个大角度来说,咱们国家的各项经济发展过快,体现在具体的一个单位时就是任务量大、时间紧,而企业本身的科研与管理的标准规范、相关制度、方法跟不上这种任务的要求,无法适应,自然很多事情就跟不上了,不用说实现管理与科研的细节关注,粗粗的完成任务都算不错了。 我们同事间经常会用“细腻”这个词来开玩笑,“这事办得很细腻,这牌出得很细腻嘛”,大家其实都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对细节关注的重要,对细节的认识,区别对待吧,有所细腻有所不细腻吧~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