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四日行,在那古老之地我却是反了习惯玩了许多野趣,期间甚至有恍惚似是回到了童年时外婆的家乡。昨日圣诞前夜,与班里的大姐和她的小儿一同去了教堂,我虽不会转去信主,但唱诗班歌声在穹顶下回响时我常会因那种神圣与宁静而感到一种圆融。今日圣诞,起床后给小可电话,问些近况,又聊起最近看到的一些节目与文章,虽很久未有这样的交流,还好,我们仍旧在相同的路上。说起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小可提到梁的博客,于是找来看,他的一段在神父前忏悔的文字触到了心里的某些角落,真应这圣诞的景。只是,他的忏悔打开了我的放纵。
神父的话1:
“……但你还在写那些文章”……“谁是你的读者?”“我不知道,这不重要”“当然重要,你还在期待你的那一个读者,你心里渴望他的了解”……
这似自知又不自知的期待。。。。
“沉默之沙”的照片,最初想拍给一个人看,不期被做什么评价,只是分享我眼里世界的细节。“沉默之沙”的名取自张雨生的歌,虽然它于我的双关意不同于歌里所唱,却是有着某种相通的坚持与韧性。镜头里的细节在不注意的人没有意义,却常是我感动或兴奋的源头,于是沉默的它们承载了我情感的输出;而另一面,我也愿是那沉默之沙,去承载某个人情感的输出。梁接受了神父的话,“爱是不张扬”,于是停笔。沉默亦即不张扬,我也相信,不张扬比之张扬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于是沉默。只是偶尔仍有张扬的欲望,比如此刻。我宽慰自己,为着弥补从前错过的回应,只此一次,抛弃理智,而后忏悔,从此缄默不语。
神父的话2:
“(献出生命)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道路只有一条。不一定壮烈,不一定盛大,甚至不能追求壮烈盛大,反而要准备卑微……”
抛开这神父的背景,一样可以感受到某种召唤。我倒不想妄言“祈求差遣”,却是要自问一声是否已有自我出发的准备。我与小可说,如今不似从前那样的焦虑,想是心里对目标的期待与对自我实现能力的信心慢慢在走向平衡,于是有些许豁然。
就让自己卑微如一棵树一株草。
哎呀,俨然才女遐思呀!
Merry X\’mas…
这个圣诞虽然参与任何的宗教活动,但感触却是最深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美丽的圣诞树,特别是离学校很近的九龙塘Festival Walk complex的那颗圣诞树,年年都推出,但今年最靓。美丽得我这个月每个礼拜都会去看一回:4层楼那么高,灯光变幻,一会儿密集的红灯从树丛中亮起,晶莹剔透,暖气洋洋;几分钟后蓝色从底部缓缓升起,一片悠然如梦如幻,让我目瞪口呆;还有一种偏绿的颜色我不是最欣赏得。
不会把这一切的美丽与上帝直接相连,(倒是意识到这些与今年香港经济繁荣,资本市场兴旺的密切关系,连我们学校今年都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圣诞树),如今只生活在surface中,远离了上帝,也摆脱上帝的重负。虽然有信仰者自是感恩,但要让这些美丽的片断担负起沉甸甸的形而上的、终极的意义,却稍有矫情。
哈哈,写多了我要贴回我自己的blog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enjoying your photos taken from UK.
恩 你比我坚持,我已经很久不写了
我们何时能知道自己已经是一棵卑微的小草
或者是当我们归于泥土后?或是被烧毁后又悄然钻出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