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作记录这件事本身,大概还真是要有闲情才能来做。写得好与坏是接下来的问题,或天赋或培养。
想起在瑞典的两年,初出国时的生活虽也紧张忙碌,可内心却是闲着的。于是文字图片总能持续写点什么。虽大多是自我的小情怀,可是成长的思路却也能一点点厘清。
来美国后,刚开始做野外观测时,还在心里想要常做记录,一来自然是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些记忆,回忆这件事,有些具体的东西可回望,比纯粹地抽象在脑子里更有趣。二来也可以让人了解“科学家”们在野外是怎么工作的。好比09年秋天的一场大雨,我的设备被淹。虽然一个人在水里象搬仓鼠一下把设备来回捣腾,但回来看看在现场拍的照片,心里还有些小兴奋,与朋友说起,在大家看来,那一片林子不过是一棵一棵的树,大雨来了又走,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象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未处在其中的人不知那里在发生什么。也许有一天我会对着这些照片告诉大家在这个角落发生的故事。
现实总是呈现另一边的故事。头两年适应各种状况的苦闷,以致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是回忆过去要么就是含沙射影地诉苦。野外的事虽也有零星的记录,平均频率或许一年一篇。再而后野外观测进行得还算顺利,每半月一次的出野外频率,再加上美国的研究生仍旧有多到吐血的作业,疲累之后大概更愿意发呆。偶尔还能贴些图片,文字就越写越少。等到msn空间关闭,开始满世界地转移博客,终于安顿下来,微博兴起,于是博客就彻底被冷落。
12年夏天之后,我开始“专注”处理数据,写论文,仍旧地一段适应期后,到现在每日的图书馆生活,有些恢复“岁月静好”的味道。也就希望着能回转来写点什么。msn空间的关闭,之前互相关注的朋友便分散成了不同拨,多数转去了微博,在国外的有一些和外国朋友则去了facebook,还有些就此散了。于是再写东西,不似从前还有些与人分享的意味,现在只当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说出的话任由飘散在开放的空间,有人听与不听都在其次。偶尔对自己说,不如记日记好了。可是想想,不知是否因为在国外形单影只的,仍旧有交流的愿望,所以愿意留在公共的空间。或许,也是习惯了这样的表达,似乎是自言自语,又似乎要说与人听。
二
这几日看了两个人的博客,很多年坚持地写着,内容或形式一贯地延续着,每一篇都认真,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多变。Ben是朋友的同学,在我看来是个科学小天才,专注地写着生活里各个角落的生态学故事,配以漂亮的图片,博客的名字就叫Natural curiosities。另一个大概曾经是北大未名BBS的名ID,博客木遥的窗子,读到他最新写的关于《江城》的读书笔记,他写到何伟以个人的体验写江城,我忽然在心里就想嘲笑下自己,因为读着读着我就有拿他的博客来对比自己的念头。
这段时间常以久远的姿态去翻从前的博客,有些明确地将那时的自己定义为“年轻”,那些经历与感触都是纯粹个人体验式的。而今对这一类事情的兴趣在减弱,大概这也是懒得动笔的原因之一,因为过去的兴趣不在,而未来会如何走向仍是未知,但也许应该开始新一种方式的培养。没有天份的人能做的是努力培养,至于培养到什么程度也不得而知,不停下来就好。又想起胡吗个的那句歌词,“我快不起来也停不下来”。
临近毕业,表示又一段生活要告结束,新生活的选项还在观望中。每次回望所谓成长轨迹,四年、五年、三年、三年、四年、一年、三年、四年、两年、五年,这就是我的小半辈人生。人生能有几个五年、四年或三年。这样想来,我也算坚持某些事,坚持着多变,呵呵。
之前,有朋友感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是喜欢这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