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歌 外篇 – 讲好故事的代价?

前次提到央视的森林之歌,今天读到更细节的部分,“《森林之歌》:用钱讲故事的故事”,这个标题似有贬义,但全文读后直接的情感反馈不好描述,至少我是如此。当然有人明确抗议,“生态影片《森林之歌》很不生态”。

不好描述的原因在于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我相信导演和拍摄人员的态度的认真和十二分的投入,但是拥有“情怀”与拥有专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有些事情或许我们可以因为情感上的真心付出而原谅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但是有些事情不行,因为它们独立于情感之外,譬如那些处在灭绝边缘而又脆弱的动物。另一方面,我仍旧觉得拍这种片子的必要性大于非必要性,因为当下的确需要这些东西来唤起我们的情感。而“自然类商业纪录片”的冠名也不一定就带了铜臭味,这种情感的呼唤需要商业的传播来支撑。于是矛盾显而易见。

这些人第一次拍这类片子,经费与经验都是问题。虽然1000万的经费“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来说已是一大笔钱”,然而实际是“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的人帮陈晓卿一起算了一笔账:扣除前期准备、后期制作,8个组每组最多拍摄100个工作日。”而老外们的拍摄常以年计。可是总需要一个开始,初次的尝试又总需要些代价,而这种代价又可能因为专业的欠缺而被扩大,就如网友limbo的回复“我们的科普生态片子里罕见真正搞科学的人。而真正搞的人,又无暇去做传媒。”那些濒危的生物们能否承受这种代价?于我而言,会很想当然地认为,拍片的这种代价远到不了构成这些危机的程度(自然,我并不是说可以纵容他们胡乱行为)。若是去对比外国那些拍摄机构的初次经历,是不是曾有同样的代价?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因为现状与彼时的状况是无法对等的,试图做对等的比较其意义一如我们去争辩发达国家也曾经污染环境,于是应当容忍今日发展中国家排放污染一样,并非问题之根本所在。

我只能提出连续的困惑和猜测,尚无力给出有信心的答案。但是,我有种虽不乐观却也非完全悲观的联想。84年“竹子开花”引发的“拯救大熊猫”的热潮之后,潘文石开始对熊猫的漫长研究,熊猫并未进入“进化的死胡同”的结论与呼吁秦岭森林保护的成功使得我们至少可以对熊猫的绵延生存怀有期望。所以,虽然现实的脆弱让不少人愤于这些非专业行为,但是真正可以帮助我们抱有更多期望的行动是抓紧去研究利于它们生存的生境并保护起来,在这一点来提问“濒危生物能承受的代价几何”应该更有意义,而且,被提问的对象应当是“真正搞科学的人”,而不是其他。

记于此,自省。

0 thoughts on “森林之歌 外篇 – 讲好故事的代价?

  1. Ruoning

    刚发现这篇日志,呵,前几日偶然发现CCTV1北京时间每晚22:40播放森林之歌还眼睛一亮,没想到你远在异国他乡却比我对时政资讯掌握的有效及时得多,让我汗颜惭愧啊!这个片子据说是系列记录了中国大陆八部分森林生态,对于我这样的外行但又渴求知识的家伙,自然非常喜欢,虽然里面有些瑕疵,尤其分子生物学的一些说法问题较多,但整体科普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记得八十年代央视的动物世界唤醒了一批儿童对自然界的渴求,是好事,利大于弊.当然这里是否存在严重的生态破坏我不清楚,显然中国人获得这样的影像肯定比西方发达国家要付出更大代价,因为大陆传媒圈里科技素养普遍不高生态意识匮乏加上缺少野外技能训练,自然对生态干扰伤害就多,而且获得的影像水准还比西方差很多,但我想迈出这一步总归是好的.可同时我也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国家有钱了为何不能学习西方一些经验,这又不是啥保密领域,几个人学了回来教会几百个人嘛,教育部和新闻总署广电总局那些猪头们为何不能在中国传媒领域培养一些具备先进技能和科学理念的传媒人,这样或许对于今后科技影像及分析传播工作会有很大益处.当然我个人始终相信只有具备真正科学人文精神的人才能承担起民族科普的重任,否则肯定错误百出贻害后代.而在当今中国难上加难,或许有个暂时的捷径就是一些优秀的理工背景学生改行去学习传媒影像等,走上一条科普教育的道路,那样或许能治标.科普对于一个民族燃烧起智慧太重要太重要了!

  2. Ruoning

    不过想想这也很难,功底最扎实优秀的理工学生很难投身科普传媒一行的,有那么全面规范科学训练的尖子生往往看不上科普教育层面的工作,因此捷径并不好走,而且就算国家一个人掏五万美金支持20个这样的学生去发达国家取经,可是这样素质的学生国外哪个公司不喜欢,估计这100万美金打水漂的可能性很大.但我想只要有一个人回来就能带起来一片的,钱学森就是一个典型,他回国后首先就是上课开班嘛.但从长远看科普重担还是应该科学大师们来承担组织把关的,这是最保险的,从十年前开始我就越发深刻的感受到同样一个topic,总是那些名家讲的深入浅出好懂,而那些年轻的博士后或者讲师就是讲不利索还特别boring,回想起来年幼时读得诸多科普作品,一年前运送一百公斤图书资料回家时顺便翻查了一下,果真都是有名人物亲自承担或把关科普的藏书会更好念一些,或许对于那些优等生无所谓,但一个民族大多数人并非天才,可做出天才成绩的往往并非天才.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大材小用,可毕竟科学是需要土壤的,一个人前进永远比不上一个民族前进有效.

  3. tomato

    我也看了几集森林之歌,看之前听朋友推荐说是极好,期望很高,不过看了有点失望,看的时候总觉有点零散,总觉得一个故事或者一部分内容还没讲完,画面就转了,感觉莫名奇妙的,不知道是不是审核时被剪切了一些内容,还是我的思维跳跃性不够;另外制作者的本意是要“讲故事”,可往往把时间耗费在与故事关系不大的唯美的画面上,无形中破坏了故事的节奏;整体“说教”意味比较浓,而不是很自然的叙述,当然这也是我们国情决定的。
    我从这部纪录片所体会到的潜台词是:做人挺幸运的,比做动植物强;而国外制作的一些科普片或科普书唤起的却是我对自然、动植物的敬畏和热爱,这恐怕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

  4. mono

    番茄老乡好:)
    还没看过,无法做更多评价。不过你说的问题却能够想象,好比近年来的那些国产大片,画面拍得漂亮了,故事却是乱七八糟。虽都是投入,却往往顾此失彼。
    色香味俱全的火候的掌握是要好些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