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东西,算是自我反省加对现实的某些反驳。人的纠结挣扎,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原因。外界的、自我的,积极的、消极的,在同一个大脑里斗争来去。把原因一项一项剥离,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有一份清晰的自我判断,不至单一地或以外在原因为借口责怪他人与环境,又或者只看到自身弱势消极的一面彻底否定自己。
在这么多年的纠结挣扎之后,我仍然坚持认为,人的世界虽有各种天然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不天然地不相容。以人的多样性而言,一定也会有多样的结合方式去化解这些矛盾。
一 体力篇
借Denovo的《生活不能自理的技术潜水员》开始。关于Denovo的故事,搜索“潜水 Denovo”可以了解更多。只是不知这件事情最后的调查结果何时会公布。
文章里教练的这句话很得我心,“如果要去丛林深处很远很难走的洞穴入口,我们也会雇佣骡子和小工啊。你只是比我们早一些需要帮助而已”。Denovo的文章加上这句话在我看来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并不适合的工作”其实是个伪结论。
“不适合”这种判断一度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身高156厘米,体重在44-48公斤之间起起伏伏,冬肥夏瘦。虽然常与人争辩,这种身高配这种体重表明我一点儿也不瘦弱。但即使不是瘦弱,这种数据本身就已经呈现一种限制,而我也并不具备任何先天的不同。
我喜欢呆在野外,理由和Denovo有相似之处。我并不擅长在人群里穿梭,而野外是人的世界之外的世界。但若只用眼睛或是相机观察自然,这种单纯似乎并不够满足对一种带复杂度的思辨的渴望。所以要追逐数据,再把大自然的规律从数据背后一点一点挖掘出来。要把这两点都满足,选择做学术似乎是一种必然。这种历程也可算是“从兴趣选择专业”的典型例子?
现实里的操作不断给人冲击。博士期间在一片湿地森林里与天气,与仪器,以及与之附属的与导师的各种斗争,把我从一个能量满满的状态消耗到博士毕业时的最低谷状态。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体格和野外能力怎么可能作为这种研究方向学术生涯的基底?但一路奔波选择的目标又怎能如此就放弃?于是“不适合”与“喜欢”的矛盾在读博期间以及毕业头两年一直是对未来选择的困扰。
“你只是比我们早一些需要帮助而已”,或者转换一点点,“你只是比我们需要多一些帮助而已”。这样想很容易就回答了“适不适合”的问题 – 这根本是个伪命题。在某个节点上看似合适的状态在下一个节点上可能就变成了不合适,所以对一件动态的事情,并无绝对的适合或是不适合,除非你给自己或是被人设定了节点。
我花了好些年的时间,终于觉得算是打破了那些或主动或被动设定的节点。自己买设备,自己搭设备。期间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也是所有做同类工作的人会遇见的问题,我并不因此而苛求自己。野外的工作不可能不辛苦,但辛苦并不一定就是折磨。做一件事情的辛苦与享受这件事情,并不矛盾。
现在,与小师妹们说起出野外的事情,我也是一再强调,如果你觉得自己喜欢做这件事情,无须担心是不是足够强壮去应对野外的工作。多数的事情并不会超出我们的体能极限,甚至不会超出单个人的极限。如果现实真有那么多超出我们体能极限的事,那对男生们来说也不会是件多容易的事。只有很偶尔的是一个人做不到的,找人帮忙就好了。无论男生女生,胖子瘦子,高个儿矮个儿,限制我们的并不是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