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你是老了还是年轻着呢

“没人知道我们去哪儿

你要寂寞就来参加

你还年轻 他们老了”

                      张楚 《光明大道》

“过去我用我年轻的岁月去敬重老人,现在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用老年的时光去敬重青年。”

这句话很有趣。

是,如维舟所说,失落重重。

同样的状态,倘若泰然处之,便是这世界永远的旁观者。


【转载】维舟 破坏性就是创造性

《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
[英]萨维奇 著,章艳 译,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4月第一版

现代文化主要是一种青年文化。各种新潮、流行、先进的事物,大多都是青年的创造和趣味,面对突飞猛进的最新科技和先锋文化,中老年人大多只能承认不懂,或者“越活越年轻”,去模仿年轻人的行为。在每个现代国家,全社会的话语和趣味或多或少地都由青少年文化支配,以至于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危机是成年人文化的完全失落”(甘阳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然而这一切究竟是怎么来的?

也许《青春无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它只是截取了近代七十年内青少年文化的变迁,但这却是它登上历史舞台的决定性时刻。正是在1875至1945年这段时间内,青少年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得不予以重视的社会力量,并最终获得了完全的承认,虽然这一浪潮并未就此消歇,但已足够让我们了解清楚这一青春狂飙运动的进程和意义。

很多人已经遗忘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时期”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人生阶段。《消逝的童年》一书中曾说,近代以前的社会里是没有所谓“童年”的,孩子稍大一点之后就被视为成人,因此在工业革命时代,西欧国家普遍大量地使用童工。没有人认为十几岁的孩子是值得特殊对待的未成年人,是心理和生理上都和成人有所不同的“青少年”。直到1890年,美国14-17岁的人口中,有93%都在工作,只有7%在中学读书。1916年美国通过联邦法令《童工法》,严格规定:工人不得小于14岁;但这样一个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法案却被最高法院裁定违宪。

现代化进程本身就大大推动了青少年文化。传统社会往往依赖于老人的智慧与经验,但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强调的却是创新,现代性逻辑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相信进步和未来,相信新的就是好的,重要的是创造而不是经验,因此青年必定胜于老年,而创新必然胜于守旧。利奥·施特劳斯很早就指出:现代性的本质就是“青年造反运动”,也就是一种不断地由青年反对老年的进程,每一代都试图推翻上一代,试图创造出更进步的未来,最终呈现出“不断革命”的态势。

借用无政府主义的名言,在此“破坏性就是创造性”——在破坏旧世界的同时,又在创造着新世界。历来对于现代青年文化的误解,主要就在于观察者经常只偏重上述一个侧面:有些人恐惧地看到年轻人身上那种破坏性的力量,看到他们不遗余力地采取否定和拒绝的姿态、蔑视权威、对传统毫无尊重,饱含无处发泄的能量和激情,故而容易走向野蛮和暴力;而另一些人则只看到其创造性的一面,认为年轻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希望,创造着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代表着全社会的完美形象。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件事,因为他们是在破坏中创造,同时也在创造中破坏,那是一种创造性毁灭。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种狂飙突进中的另一个侧面:即一方面是那么的纯粹善良,另一方面却又会在一些毁灭性行为中追求快感。这种特征广泛见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政治、文化、艺术领域尤其明显。亨廷顿曾指出,一个国家15-24岁的青少年人口膨胀到占总人口20%以上时,往往造成政治秩序的崩溃、动荡和更新。现代先锋艺术也普遍倾向于否定、嘲笑、拒斥传统艺术手法,借用达达主义的名言来说就是:“我根本不想知道在我之前有没有人活过。”这种不断否定昨日的自我的过程,就像一尾不断吞噬自己尾巴的环形蛇,最终令人感到绝望,因此现代艺术家鼓吹暴力和毁灭性战争、发疯、自戕行为(包括吸毒)等状况都远远超过传统社会。

一如本书所证实的,社会面对这些青少年社会现象时,最初的反应是多少有些手足无措的。第一个定义“少年犯”的法律条文1924年才问世,而英文teenage(青少年的)一词直到1944年才被用以确定一个独立群体。在那数十年里,年轻人越来越自视为一个特殊阶层,并追随同龄人的脚步,而非父母的安排。父母们更普遍的反应是“看不懂”,觉得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彷徨摇摆于“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和“我们怎么了”之间,担心失去对叛逆的年轻一代的控制。借用鲁迅的话,父母开始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了。

此外,还有一种失落感。法国曾有一位老绅士典型地表达出这种感受:“过去我用我年轻的岁月去敬重老人,现在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用老年的时光去敬重青年。”年复一年,社会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议论纷纷,但却仍不能理解这些既像天才又像怪兽的群体。1904年斯坦利·霍尔划时代的著作《青春期》问世,青少年才算有了一位真正理解他们的代言人。这本书首次将青春期界定为生命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指出“青春期是一种新生”、“年轻人天生就会和这个世界发生冲突”,因为对年轻人来说,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未来,他们永远有不满,甚至包括对自己——诗人兰波说:“我是另一个人。”

霍尔的超前研究使美国引领青少年文化,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主要由移民组成的国度一直被想象为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歌手约翰·列侬曾说:“年轻人在美国,而其他人在别处。”美国创造了一种现代文化,在这里,人们只有“今天”和未来,而社会也不断提供最新的产品给人们。也正因此,欧洲人普遍不喜欢美国,认为美国文明将欧洲的文化粗俗化了。但一如本书所言,二战胜利
的重大后果之一是美国价值观在全球迅速蔓延,其中“青少年的理念正是潮流的先驱。这种新理念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活在当下、寻找乐趣、追求物质”,体现在百事可乐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中就是:“年轻一代的选择。”

这本书所谈的是欧美的青少年社会运动,但作为一个中国读者,不免总会想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毛泽东的名言:“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都代表着中国与传统的断裂,而显示出与现代思想的共通之处:将青少年视为未来和进步的象征。时至今日,独生子女政策更使孩子成为每个中国家庭的希望,青年文化掌握着文化霸权,使得中老年人自愿放弃权威。如果依照卡尔·曼海姆的判断标准,“为了理解过去的社会现象,定义一代人,应该根据社会历史意识,而不是生物年龄”,那么可以说中国现在全社会意识都属于年轻人,“少年中国”已然成形。只是,这一“进步”又是以什么为代价换来的?

载2010-5-28《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