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里昂的墙画(1)

在里昂第一天出门的第一条路走到尽头就看到了下面的画。第一眼看到时就想,比起一般涂鸦的随心所欲的单色线条,这个涂鸦更应该称之为画,我所看到的这些一共大概六幅,连起来象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群流浪的鱼,在城市的街道上惊惶失措,又象是在谋划什么事情。
晚上查里昂的旅游网站时(http://www.en.lyon-france.com/),看到了关于URBAN TONY GARNIER MUSEUM的介绍,称之为里昂最好的壁画(mural painting)集。原来这种墙画是里昂的传统,我所看到的不过仍旧是街边游戏,还有那些更庞大更令人期待的作品等着我啊。
无奈我呆的这几日正好是圣诞期,它的信息中心休假,无法拿到更详细的说明信息。庆幸的是,有人做过详细的介绍:
这个露天博物馆所在地本就比较偏,加上圣诞前夕,天阴雨,很少的行人,一切显得有些灰暗。很意外的是,看到的第一幅墙画竟然是中国。
 
这幅画的渊源,在上面文章的中篇有提到,画中的主题是上海。虽然有上海的很多标志物,但是三星堆、兵马俑、京戏、飞天,还有那些瓷器、陶器、青铜鼎,这些中国符号的堆砌,简直就是张艺谋第二,呵呵。
继续前进,就到了这个墙画群的起始点。
左面墙上就是关于整个墙画群的简介,可惜都是法语,看不懂也记不住。从上面的文章里摘录些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借政府对某些城市建筑进行维修之机,合众国区的居民希望能把建筑的外墙装饰一下。市政府接触了“创意之城”(Cité de la Création)这个艺术团体,后者由此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就在卡尔涅自己设计的街区里绘制墙画,重现卡尔涅的作品和建筑理念。
因为并不知晓这些墙画分布的顺序,所以当我沿着这些楼这些画一幅一幅看过去时,车站、公共区、医院、码头,我猜测大概这是规划者将城市规划的构想对居民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无疑让居住者与规划者不再孤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有兴趣的人到相册里看,我几乎给每一幅墙画都拍了一张,只是遗憾因为阴天,那墙画的光彩未能完全显现出来。
 
 
这栋是Tony Garnier设计的钟楼,不知道实际建筑在哪儿。右边照片上清晰可见的指针可以想象设计者们的精心工作。
 
这张照片是钟楼的局部,上面刻着的一段话,当时让同学翻译给我听,遗憾的是已记不清确切的含义了。大意是,市井百姓每日的生活便是一个城市构建的基础。
 
又转过一栋楼,看到了这张清晰的墙上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出现,让这一片墙画在我的心中更加生动起来。我能认得照片下写着的数字,1938-1939,大概是这一届的小学毕业生吧。照片里的这些孩子现在早已是迟暮老人,倘若他们仍旧生活在这片小区,面对这张照片会怎样地莞尔呢。这幅墙画描绘的就是一所学校。难得拍照的我也留了张傻傻的影,嘿嘿。
 
 
 
这是一个庭院的设计,庭院中央天井中生长的树,做针线活的女子,此情此景呵。。。。拿我当参照物,看看这画究竟有多大。
 
 
这一幅上半部分似乎是一场罢工,下半部分是一些演出海报、报纸、广告招贴画的拼贴。嘿嘿,能看见墙根下的我么?
招贴画部分,左下角的嘉年华1894,中间的1789年什么演出,窗户上边那幅是图卢兹-亨利(Henri de Toulouse-Latatrec)为大使酒店设计的海报(在大使酒店的Aristide Bruant)。。。。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都照原样复制在墙画里。相信每一张招贴画的选取必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转过了大半,我才回到了这片墙画群的第一幅,Tony Gariner和他的构想,记住这双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