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07诺贝尔和平奖给了IPCC和戈尔。
戈尔丢了总统,却赢了所有能赢的其它奖,从奥斯卡到诺贝尔。
"The President feels that at this time, it’s too early to say for sure whether Al Gore has won the Peace prize," said White House spokesman Scott Stencil. "The science is just not conclusive yet. The President feels that more study is needed before we agree that this honor has been conferred to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引自http://scienceblogs.com/principles/2007/10/white_house_more_study_needed.php)
07诺贝尔和平奖给了IPCC和戈尔。
戈尔丢了总统,却赢了所有能赢的其它奖,从奥斯卡到诺贝尔。
"The President feels that at this time, it’s too early to say for sure whether Al Gore has won the Peace prize," said White House spokesman Scott Stencil. "The science is just not conclusive yet. The President feels that more study is needed before we agree that this honor has been conferred to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引自http://scienceblogs.com/principles/2007/10/white_house_more_study_needed.php)
补:原来这是虚拟的假新闻,我还信以为真。想想也对,小布什要真是气急败坏到如此地步,那他早可以下台了,hoho
The science is just not conclusive yet,这个可以当作严肃话。未知的将来或许并没有出现答案的一天,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但是就好像无法明确回答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也无法回答人本身在宇宙所占的比例,浩与渺的对立要定量哪有那么简单,所以人类是为自己而活,也就该为当下的变化做些什么。我们不确知这变化的原因,却可以感受这变化的存在。
就好比我知道未来一定要搬家,但是每周仍旧要打扫卫生一样。这个比喻或许荒谬了些,呵呵。
就好比我知道未来一定要搬家,但是每周仍旧要打扫卫生一样。这个比喻或许荒谬了些,呵呵。
(二)
刚巧,在子尤的blog上,看到子尤妈妈转贴的一篇文章,我想摘录的却不是关于子尤的故事。
白明《片面之瓷》之后记:
“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我想不仅仅是古代陶瓷,历史留给我们任何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而这些破碎了的古瓷标本,似乎可以更加容易地让我们进入中国古代陶瓷历史那“来”和“隐”的神秘殿堂,或许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就是一把开启这座殿堂的“钥匙”?还是以我对此有着“独衷之情”的中国古代青瓷为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祖先在茫茫宇宙间那么多的色彩当中,为什么要把青与绿的“渐变色”最先凝固在陶瓷之上?现代科学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人眼在光亮处,对波长为五百五十五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在黑暗处对波长为五百0七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而历代青瓷的分光反射率峰值恰好波动在四百五十——六百纳米之间。”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的青瓷艺术,对人类历史做出的不朽贡献。由此我们可以“推演”,人类对绿色的“敏感”完全是大自然赋予的基因,而这种基因造就了人类“永恒不变的视觉特征”,一代一代的遗传着,直至今日。这也就是青瓷之“往”留给我们对自然界那郁郁葱葱之绿色的“记忆”和“留恋”。而今天的人类正是凭着这份“记忆”和“留恋”,时刻警醒着自己应当如何对自然界绿色的创造、保护和发展。试想:当自然界的绿色彻底消失之日,恐怕也就是人类基因的毁灭之时,那我们还何谈有“来”?另外,在我收藏和整理的诸多汝窑青瓷瓷片当中,不乏有精美雕饰刻画者。然陶瓷界对汝窑传世品的“评价”历有“汝无大器”或“汝无雕工”之说。或许在汝窑的烧造进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将这更加精美、辉煌的一页展示给我们后人时,就因为社会发生的某种“急剧变迁”而暂将这段历史“隐匿”了?今天恰恰又是这些珍贵的文明碎片,充当着“以见知隐”的文明物证。”
刚巧,在子尤的blog上,看到子尤妈妈转贴的一篇文章,我想摘录的却不是关于子尤的故事。
白明《片面之瓷》之后记:
“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我想不仅仅是古代陶瓷,历史留给我们任何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而这些破碎了的古瓷标本,似乎可以更加容易地让我们进入中国古代陶瓷历史那“来”和“隐”的神秘殿堂,或许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就是一把开启这座殿堂的“钥匙”?还是以我对此有着“独衷之情”的中国古代青瓷为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祖先在茫茫宇宙间那么多的色彩当中,为什么要把青与绿的“渐变色”最先凝固在陶瓷之上?现代科学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人眼在光亮处,对波长为五百五十五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在黑暗处对波长为五百0七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而历代青瓷的分光反射率峰值恰好波动在四百五十——六百纳米之间。”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的青瓷艺术,对人类历史做出的不朽贡献。由此我们可以“推演”,人类对绿色的“敏感”完全是大自然赋予的基因,而这种基因造就了人类“永恒不变的视觉特征”,一代一代的遗传着,直至今日。这也就是青瓷之“往”留给我们对自然界那郁郁葱葱之绿色的“记忆”和“留恋”。而今天的人类正是凭着这份“记忆”和“留恋”,时刻警醒着自己应当如何对自然界绿色的创造、保护和发展。试想:当自然界的绿色彻底消失之日,恐怕也就是人类基因的毁灭之时,那我们还何谈有“来”?另外,在我收藏和整理的诸多汝窑青瓷瓷片当中,不乏有精美雕饰刻画者。然陶瓷界对汝窑传世品的“评价”历有“汝无大器”或“汝无雕工”之说。或许在汝窑的烧造进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将这更加精美、辉煌的一页展示给我们后人时,就因为社会发生的某种“急剧变迁”而暂将这段历史“隐匿”了?今天恰恰又是这些珍贵的文明碎片,充当着“以见知隐”的文明物证。”
关于青瓷的猜想,不敢如作者所说“毫无疑问”,敏感可能是原因之一,还有许多诸如膜拜、畏惧的种种原因想来也应当考虑,而天的蓝、火的红、土的黄,为什么不会被引入,想来应该会有烧制技术的原因吧,也许原文有更详细的说明,也或者我误解了作者的意思。不过,话说回来,我却是喜欢看这样关联的推测,有趣之外,还可借这个背景唤出我们应该关注的事物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