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篇是新语丝网友Amsel写的。另一篇是大河马写的。我转载土摩托的《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一文时,Amsel兄就评论道:“土摩托这篇介绍得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他有些欺负国内读者不读英文媒体。我博客下一篇(过两天再写)会指出他的错误。”尽管过了不止两天,Amsel兄最终还是把这文章写出来了。另一篇大河马的文章是Amsel兄推荐的,也转过来,供参考。但是我想指出,大河马的文章明显充满了偏狭之气,只会拉一些非主流的人的意见来充数。他嘲讽别人只会列机构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尤其是他给出了一篇对反对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科学家Roy Spencer的采访,在采访中Spencer对主流期刊颇为不屑,好像气象学界的主流都在合伙对付他一样。这种态度,叫人如何能信任这些人?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我知道这题外话会让一些朋友不快),大河马和土摩托以前推荐过的木遥一样,都是坚定的柿油派人士。而且,他一面瞧不上牛博的“科普作家”,一面又不停地关注这个网站,好像是边看央视春晚边骂一样。有些人以为这些人是出了国才柿油起来,其实恰恰相反,是柿油起来之后才坚决要出国,无怪现在国外会有这么多的柿油派理工人士。有朋友还提醒我,其中一些人是因为想要竭力融入当地社会,所以才往往不得不走极端,比当地人还顺从主流,以免被视为“非我族类”。这也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美国的华人中比在白人中还流行的原因。
两篇文章都发在被GFW墙掉的境外网站上,所以就不给出处了。另外,我的旧友生态城对Amsel的文章有个不错的评论,也转过来。我恰恰觉得生态城的意见才是最公允的。
Amsel:土摩托为什么写不出气候变化的科学?
今天新语丝登出了土摩托的文章《精英科学和民族科学》,他承认春节期间花了十多天想写个“气候变化中的科学”系列,最后因为发现“水太深”、自己“泳技不佳”而罢笔。土摩托这里表现得还算谦虚,不过,“全球变化”之“水深”并非是像粒子物理之类那样“难以理解”,而是指它牵扯了太多彼此相关的命题(随便说一下,比如全球是不是在变暖,变暖是不是有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程度多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不是有效,全球变暖后果多大、是不是值得进行排放控制,控制的目标在哪里,排放控制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温室气体排放应该如何在经济上控制),多数命题的答案并不确定,后面有太多的逻辑链条,而有些问题的答案甚至相当程度上是价值判断。这些问题,一位科学记者应该有足够的素质进行客观分析。
从土摩托以前的关于气候变化文章看,他的问题不在于水深和泳技,而在于过于失去客观。具体说就是两点,一是急于在“主流学界”或者同行审议的发表文章中找出确定的答案,二是用中国的语境去套用国外的科学争论。
关于第一点,他注定不会成功。气候变化的上述问题不同于地震预报和转基因,不存在他要的答案,很多科学问题并无定论(unsettled),只有戈尔之流妄人(他最近的笑话是宣称地球两公里深的温度是一百万度)才会说“一切科学问题都已解决,缺的只是决心和行动”。为什么说很多问题无定论,可以看Phil Jones在2010年2月对BBC的回答,以及一些承认“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AGW)”的气候学家(比如Roger Pielke Jr.)的博客。
至于第二点,在他这篇《精英科学和民族科学》和上一篇《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一篇指责丁仲礼院士搞“民族科学”,因为他“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研究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崛起”。但土摩托这顶帽子可以扣到美国、澳大利亚的很多科学家头上,他们认为AGW没有科学依据、减排行动只能损害本国经济;既然大家都能戴这顶帽子,丁院士的表现也就不在于“民族科学”的特殊性了。
而在上一篇《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里面,他是从国内转基因的视角去解释国外的全球变化争议,认为争议的原因同样在于媒体不按主流科学进行报导,在于“科普不够”。这种说法大错特错。土摩托似乎对英国媒体很熟悉,那么不应该不知道英国BBC、卫报等左翼媒体坚决站在AGW一方,只有右翼的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才不遵从AGW的宣传。而美国除福克斯电视台之外几乎所有大的媒体都在捍卫AGW,在2009年11月气候门和2010年2月IPCC一系列丑闻之后几乎近于采取掩盖和漠视的态度。这和中国媒体热衷于反对转基因、宣传地震预报完全不同。如果说国际上的全球变化争论与国内的转基因、水坝争论有某些相似的话,那就是环保分子绑架了科学、垄断了宣传、左右了政策。
所以土摩托之所以写不好全球变暖的文章和报导,主观原因就在于先入为主、急于给读者确定的说法,当然也可能他本人就没察觉英国媒体的倾向——而由倾向性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另外他有些时候也偷懒出错,比如2007年一篇文章犯过“北冰洋海冰融化会引起海面上升”的错误。
如果我们要为土摩托找个客观原因的话,那就是中国的公众、媒体甚至气候学界远离国际气候争论的舞台中心,公众和媒体不具备足够的素质来理解气候争论问题中逻辑的深刻和复杂。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记者写不出2010年2月英国《卫报》和2010年4月德国《明镜》周刊那样优秀的气候变化报导和BBC那样优秀的采访。
附:生态城的评论
偶的看法,与博主交流:
1. 答案为“是”或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全球是不是在变暖,变暖是不是有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程度多大。
在这个基础上说“一切科学问题都已解决,缺的只是决心和行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戈尔的话是要看语境,他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说AGW已经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如果记错了还请博主指正)。另外,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用对待科学家的标准去要求他也过了。这不是说他不能被批评,而是说术业有专攻,当然为了把活干好,他应该有准确的科学知识。
答案不确定或者根据不同情景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不是有效,全球变暖后果多大、是不是值得进行排放控制,控制的目标在哪里,排放控制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温室气体排放应该如何在经济上控制。
2. 科普写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与读者的接受能力有关(并不是说这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看看欧美一流的科普杂志,深感作者的专业,也会想如果这样的文章是中文的,那能看的下去的有几个人呢?偶觉得土摩托的情绪主要是和世界一流的科普作者与读者群对比之后对“中文语境的缺陷”的不满,有时候有点“爱之深,恨之切”的感觉。
3. 《明镜》的文章南都周刊有翻译转载,realclimate也有分析和批评,个人感觉欧美的非科普类杂志的关于气候变暖的文章还是要小心。
大河马:要理解暖化,就不能听土摩托的
如果你不懂科学、不会数学,觉得自己的最高智力层次是被“科普”,那么听他的没错;如果你是政策决策人,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多人未来的命运,听这个说法也没错。但是如果你真想知道暖化理论究竟对不对、解释能力多强,那么请把土摩托说的当风筝放掉。
我记得(不太确切)土摩托以前驳斥过气象预报不准不能说明关心长期趋势的气候变迁模型不准,好像他还要具体解释,不知道现在解释了没有。研究了一辈子飓风预报的Joanne Simpson倒是告诉我们:“However, the main basis of the claim that man’s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es is the cause of the warming is based almost entirely upon climate models. We all know the frailty of models concerning the air-surface system. We only need to watch the weather forecasts.”
按:这些海外学人文章的最大问题是动辄给外文原文而不翻译,我在这里把它翻译出来:“然而,声称人类对温室气体的释放是气候变暖的原因的主要理由几乎完全建立在气候模型之上。我们都知道涉及到空气-地表系统的模型的脆弱性。只消看看天气预报就明白了。”
现在这一领域盛行的批评通常是政治正确式的:如果你质疑AGW理论,那么马上就会被指为和big oil(按:大型石油公司)有关系,著名的反派科学家Roy Spencer甚至不得不在amazon.com卖自己的书的地方参与评论(url,第一条评论),为自己研究的清白辩护:“The very first review of my book to appear here claims I (the author) am funded by Exxon-Mobil, which is totally false. Apparently, people can say whatever they want on the internet, spreading rumors, and this is the eventual result. My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100% U.S. Government-funded. No oil company has ever even ASKED me to do anything for them, let alone paid me. I have written on this issue for 15 years, and am supportive of the oil and coal industries simply because of the huge benefit to mankind that has resulted from access to abundant, affordable energy. ”
按:翻译:“这里对我的书的第一条评论竟然就声称我(本书作者)是拿了埃克森-美孚的钱,这完全是假的。显然,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心所欲地发言,传播谣言,这是最终必然导致的结果。我的研究一向是100%受美国政府经费资助的。甚至都没有一家石油公司曾经要求过我为他们做事,更不用说给我钱。我针对这个话题的写作已经有15年了,我支持石油和煤炭工业,理由很简单:人类可以从这样大量、便宜的能源获得巨量的利益。”
那么“主流”是啥样呢?主流的代表、AGW理论的最重量“泰斗”、超级明星——NASA GISS的汉森,去英国为几位绿色和平人士破坏燃煤电厂的恐怖主义行为辩护,挑唆陪审员同志们作为“普通人”和“开奔驰的律师”的关系,最终6位破坏电站的人被无罪释放([1][2])。
但是在“主流媒体”上,我们总是看见对非主流意见有猫腻的暗示,主流代表的这种超人救世情节则是不会影响研究的。
正因为暖化的研究基于模型和统计,所以http://www.climateaudit.org/这样的学数学的退休商人主持的网站也可以成名,请在上面检索“Mann 2008”,看看“主流”的另外一位明星的最新研究是怎么“选择数据”的,Mann也是Gore小电影中hockey stick的作者。
至于土摩托自己说的“作为科技记者,我的原则是:如果是我熟悉的领域,那么我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信任何采访对象。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领域,那么我只相信科学界的主流意见。如果有时我觉得有必要写一写非主流意见,一定在文章里明确地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我来随便问一下:
常常看土摩托博客的读者,你们看过土摩托在“觉得有必要”时“明确地写出来”这个老研究新闻和这个新研究新闻么?上述对Mann et al. 2008的纯技术性批评他报道过么?或者,他报道过另外一位要人Gavin Schmidt的评论为什么常常
失真么?(在牛博另外一位“科普作者”笔下,Gavin Schmidt说什么就类似科学说什么)
也许这些都是你们不“必要”知道的,所以他未必会“写一写”。
PS:顺便说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正是由于对自己常接触的气象预报模型不信任,所以媒体气象员团体中有很多对AGW持怀疑态度,最著名的如Anthony Watts——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的一个项目http://www.surfacestations.org/。不知道这是什么“势力”支持的?
PS 2:即使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方式拯救地球,也是工业上的事情,请诸位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减少温室气体问题上作用有限,您完全不必有那个负罪感。
看了土摩托的《什么是“科学界的主流意见”?》颇为失望——通篇是报机构名字、报杂志名字,还不如climateaudit的退休商人——人家仔细看过IPCC的报告、参与评论IPCC的报告、对IPCC报告的内容和流程提出过批评,牛博网上的“专家”则到引用big name为止,关于IPCC,一篇旧文值得一看:
EMOTIONALIZING CLIMATE CHANGE: Is the IPCC Doing Harm to Science?
关于在哪里发表你的研究,Roy Spencer采访有一段(注:我不反对任何科学杂志):
Do you ever try to get your research published in Science and Nature?
Not anymore. Their editorial policy basically won’t permit stuff like this. If they don’t find an excuse to object outright, all it takes is them sending it to a reviewer like Kevin Trenberth who will say "This is garbage," and come up with some obscure, non-reason why. And then they don’t have to deal with it. So I don’t deal with them any more.
按:翻译:
With the current attitudes toward skeptics, then, can such viewpoints still get published in major climate and science journals?
We’re finding, the only place I’m submitting right now i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is still kind of open minded. They’ve come out with a policy statement that goes along with the IPCC, but it seems like their editorial policy for their journals is still pretty flexible. But again I don’t think there’s that much good skeptic science going on right now. There’s a lot of good ideas, but nobody’s funded to do anything.
按:翻译:
Is it simply a funding issue, then?
I think that’s a huge part of it. Congress gives money to study problems. If 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a problem, that’s what the money goes to. If 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n’t a problem there’s a risk of losing a lot of funding.
按:翻译:
答:我想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这样的。国会拨经费是为了研究有疑问的课题的。如果人为全球变暖是个有疑问的课题,那他们就要拨钱。如果人为全球变暖毋庸置疑,那他们拨钱就要冒损失大笔经费的危险了。
Hansen还干过这种事情啊
呵呵,这里面提到的人和他们做的事其实我都不是特别知道。所以,看这种文章另一个好玩的是,知道好多科学界的八卦
你看过水木上关于考试的qmd吗?老师和学生说,考试的时候就算外星人入侵你也还是老老实实先把试考完。因为就算以后外星人要挑选地球奸,也是先挑成绩好的。我不相信会有什么全人类的共识和合作。所以,地球没变暖的时候大家打来打去抢资源,变暖了还是干这些事。干到人类灭绝,世界上也就少了一种祸害。
Hansen那个模型现在很nb的,他自己不大写东西了,他手下一小弟拿着他的模型信口开河,天天发Science/Nature。
我倒是觉得他谈气候模型,不会比土摩托更高于科普水平。专业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学科的复杂性。我基本同意土摩托的观点,对自己领域之外的内容,无论是公众还是研究人员,“听从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怀疑一切”跟“相信一切”一样不可取。
呵呵,你仔细看了吗?刘夙可没有谈气候模型啊,他转载的是另外两个人(好像是类气象专业,呵呵,我也不确定)的文章我的观点是,在能力范围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公众,怀疑和相信要兼有。第二个人之所以否定主流,就是说所谓的主流意见其实也是不确定的,主流意见在早期和后期可能截然相反。这个对公众来说的确很容易困惑,也是考验科普作家的地方
刘夙早先转载土摩托的文章就是觉得土摩托写得不错,结果被这两个人批了,然后他再把这两人的文章汇集到一起,让大家讨论,呵呵
jeff,以后我当老师,也和学生这么说,哈哈
呵呵,我就扫了一眼,把“大河马”内容当成刘夙的观点,这个红色字体我看着头晕,所以没读仔细。我觉得这个Roy Spencer批评Nature,NSF的观点,比较”怨妇“。我同意在能力范围内,怀疑和兼信都要有。在平衡怀疑和兼信的时候,我认为”科学界的主流意见“的正确的概率高于情绪化的”阴谋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正是因为人们相信不确定性和争议性的部分,而给确定性的部分太多的怀疑。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几个核心争议,Economist的这一篇不错 The clouds of unknowing :http://www.economist.com/displaystory.cfm?story_id=15719298
在讲述专业内容的时候,如何把知识有效的传达的听众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找到上次一个报告里,关于气候变化科普中,科学家的表达方式会让公众糊涂的两条:Focusing primarily on areas of debate; Leading with what you don’t know。这个对于要靠读写paper过活的PhD来说,基本就是下意识的表达习惯。另外一个习惯就是—抬杠,呵呵,我面壁去了
Mono,他们必然会起哄说tooold…
另,我同意Lily的观点。科学家之间抬杠,你转的文章里这帮孙子一样是在抬杠。人类吵到死世界就清净了。
最近心态又不好了,没忍住在你的地盘发发牢骚,已经删了。可能是新当爹的缘故,肾阴虚的文章都写不通了,司长的发言稿明天就要要,今天又没通过,,,,明明没有内容非要写的让人感觉很充实,头疼
童,我看见你的留言了,本来还想回复你,结果你又删了。我这几天忙期末考试,等考完试再和你说吧,呵呵,当爹是需要耐心的lily和jeff,看来转载也需要做完善,尤其是[转载]2,不留神我还会坏了人家的名声。我把赞扬的话先去掉,回头我把这篇文章里涉及的东西转载完全再来和你们讨论。再来具体说说我为什么佩服刘夙。有些问题用吵架的方式来讨论也未尝不好,象土摩托说的,“吵吵更健康”,哈哈
不要紧张,我就是在灌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