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源于和好友在电话里聊起“人淡如菊”与“开到荼蘼”在衬托心境上的差别。我说开到荼蘼过于热烈了些,好友连连纠正,然后给我扫盲,“荼蘼”应该念“shu(1)mi(2)”,指的是晚春时的一种小白花,之所以说开到荼蘼,是因为荼蘼花开时,春天就该结束了。原来如此。我说之所以理解“开到荼蘼”含热烈之意,是受了“如火如荼”的影响,既然“荼”字是指白花,“荼蘼”暗指的又是这样一种凄惋之意,为什么它会和“火”字一起出现,用来形容热烈的气氛?还有这“shu(1)mi(2)”之音实在诡异。
诸多疑问,抓过手边的各种词典,开始考证。
金山糍粑里,“荼”字有“shu(1)”和“tu(2)”两种发音。
荼shū(显示来源于“高级汉语词典”,这个看来需要去图书馆考证了)
<名>玉板,古朝会时所执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荀子·大略》
<形>通“舒”。舒缓。如:荼缓(舒缓)
另见tú……
纸质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上“荼”字只有一个音,非多音字。
『荼』1.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2.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
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荼蘼”的注解,首先,mi(2)字并非这个“蘼”,而是“縻”字加草头,但是输入法里找不到这个字,只好以此“蘼”代替彼mi(2)。
『荼蘼』落叶小灌木,攀缘茎,茎上有沟状的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也作酴醾。
关于“荼蘼”,金山糍粑倒有些奇怪了,这么广泛出现的词,它里面居然提都未提。
至于“如火如荼”,《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里的解释说明了来源,引一部分。
“『如火如荼』,原作『如荼如火』,形容军容盛大。《国语 吴语》中记载的,‘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清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 二 人日武陵西郊阅武二首(其二)》:‘如荼如火望中分,鼓角铙钲一路闻。’”
而会用“如荼”形容一片白,大概是源自“《诗经 郑风 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如火”则来自“《商颂 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后世多作『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多指气势或气氛。清 箇中生《吴门画舫续录 内编 王芷香》:‘芷香以清丽胜,而芷香能唱大净老生诸阔口,饮兴颇豪,故桃叶临波,移船相近者,几于如火如荼矣。’……”
“也省作『荼火』。 清 毛祥麟《墨余录 二 驰马赌胜》:‘(雨苍氏曰)叙事写景,皆有荼火之观。’”
这样讲来,如火如荼的荼与荼蘼的荼除颜色上的共性外其实并无关联,我用如火如荼去套想开到荼蘼实在毫无道理,实在是又孤陋了一回。至于古人为什么称茅草花为荼,称那小白花为荼蘼,“荼”与“荼蘼”孰先孰后(按常理推测,应当是荼先于荼蘼吧),我是不知该再去哪考证了,呵呵
提供如下相关阅读,^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