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耐印象小记——兼答小缪(转)

    前几日与朋友说起Karl von LinnМ(林耐),因为他在瑞典人心中的重要性,让他闲时给我整理些关于林耐的信息,于是收到了下面这篇小文章。感动之余真的能收获一种动力,贴出来抵消一下蠢蠢欲动的颓废心理。
    至于林耐在瑞典人心目中的地位,看看瑞典100克朗的纸币。
  (20克朗纸币上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Selma Lagerlof)
——————————————————————————————————–

林耐印象小记——兼答小缪

 

  林耐的名字在儿时也许遇到几次,但笨笨脑子都没装下,真正牢记是大二时候。那是我对生命从原始共鸣好奇走向现代科学体认的阶段,当时在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小结前言中我写到了这个名字,从此再无法抹去。由于我个人对信息资讯的敏感和天生的偏执倾向,所以对我而言,科学史上有两个人的印象甚至比爱因斯坦、牛顿他们还深刻。一个是门捷列夫,还有一个就是林耐。 
  尽管我一直对布鲁诺、拉马克、达尔文、居里夫人更有亲切感,甚至曾把后者作为最理想的恋人模板(那时我还不懂爱),然而思维模式的喜好是无法欺骗自己的。对于大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尤其是性质性状的归纳演绎是我最为快乐的工作,而他们两人都是这个类型的典范。达尔文虽然也是此类但过于伟大,所以我看他要费力些,因为我的智商只勉强够理解好门捷列夫和林耐的工作。 
  十八和十九世纪以欧洲为中心蓬勃发展的博物学,这是人类科学史上厚积的过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二十世纪所迎来的科技日新月异正是这个基础上的薄发。……作为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耐虽然没有脱离几千年来人类对于生命两界(Kingdom)系统(自然三界说)的认识,然而他在十八世纪中期北欧地区经典的工作让其不朽,里程碑就是他五十岁前后提出的双名命名法林氏24,将动植物杂乱的知识第一次真正形成了体系。 
  林耐家里挺穷,二十岁之前混得挺背,经常不及格,不停地受到处罚,被退学后辗转上了一个大学预科,最终学校勉强给了一封推荐信,大意似乎是考虑到一棵树木虽然很不好但也许会在某些地方成活吧之类,总之在林耐二十岁以后大学期间慢慢时来运转。因为他之前长期的植物学追求和积淀,加上他对自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让一个医生十分欣喜,被其推荐,二十二岁以后林耐就在大学扶植下逐步步入进步的轨迹了。林耐曾经说过很希望在森林和草地上上课,足以证明他对植物的喜爱和对教育的畏惧。 
  林耐二十五岁时受到大学资助去瑞典北部冰原考察了一次,那次他注意到了植物性别和分类关系,最终他在三十岁之前功成名就出版了伟大的著作《自然系统》。之后的二十年他一直在瑞典任职教授并游历欧洲各国据说最终归纳了一万八千多种植物。在我二十岁之前仅仅牢记十七世纪的科学之父牛顿、化学之父波义耳,还有再早的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布鲁诺、哥白尼、培根等;剩下则大多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科学家了,比如从道尔顿开始的群星。然而十八世纪不知怎地在我记忆里总是凹陷,难道是1761列克星顿和1789的巴士底狱过于热闹么? 直到大三时候我才彻底搞清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于我十八世纪记忆有轰轰烈烈的影响,而且确实也拽了科学后腿。好在林耐、布丰、拉歌朗日、拉普拉斯等人在博物学和数学力学方面添补了我记忆中的空白,这其中尤以林耐给了我最大的冲击。尽管十八世纪具有最罕见才智和最巨大财富的科学家号称是英国的卡文迪许,可我更喜欢穷兄弟林耐,也许是自己智商太低吧,呵呵。 
  林耐和布丰的工作为后来进化论之父拉马克的理论提供了基础,再往后的故事我想你应该很清楚了,总之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悠久的博物学发展造就了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辉煌。虽然二十世纪之后这种博物学传统在科学界已经日渐消亡,可我一直非常欣赏这个旧事物。……听说美国许多大学已经偏离科学精神,但我向来反感道听途说,因而以后会在美国大学亲身体验一段再结论。……欧洲不可能躲过这个大势,但我仍旧猜测也许林耐的印象可以让你多些勇气。事实上博物学的传统代表着一种底蕴,我在过去刚结束的九个多月创业历程中颇有感悟,想把企业做大把任何事业推向远方需要的正是这种底蕴。尽管一时会痛苦,然而失败只能吓倒弱者。因此,安心去看review是根本,连带去看老旧和外围文献是补充,事实大多学子却只盯着前沿文献除了时间紧没办法应付老板以外还是一种胆怯的表现。我希望你不要,看看当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胖子芒德勃罗,放眼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关系、生物复杂机制和环境的关系,你再回头想想林耐,也就不枉我给你做答了。

0 thoughts on “林耐印象小记——兼答小缪(转)

  1. david

    太深奥了。还是不知道林耐作了些什么…..好像就是个对自然物搜索癖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