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又见土豆

去年的一些记录,今天忽然想起来温习,也有些趣味,贴到这里。虽不是花,可也是菜,算近亲吧:)
2005年3月法国电影展,3月6日,法国电影新浪潮之母阿涅斯 瓦尔达的四部记录片观后感
1967《扬科叔叔》,1982《尤利西斯》,2000《拾荒者》,2002《两年后》

片子拍摄时间的跨度,里面呈现出的瓦尔达,还有现场看到的瓦尔达,让我一直推测不出她的年龄,也因此判断不出每部片子拍摄时瓦尔达的年龄。

扬科叔叔没有太多感觉,感觉得到瓦尔达的俏皮,但又有些生涩。一个画家的生活,即使不同于常人,却也能够想象。记住了老人生活的渔船,和大概属于他的符号,一个抽象了的太阳。

尤利西斯中有一段对话印象很清晰。瓦尔达问长大了的尤利西斯可还记得他的童年关于那些照片的片断,尤利西斯回答忘记了。接下来的问话,诸如,那是你的童年,怎么会忘记之类,感觉到瓦尔达的一种质问和对对话者的强迫。再接下来一连串同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拼接,似乎瓦尔达都在发出一种质问,过去的,遗忘或是保留。

尤利西斯拍在1982年,拾荒者2000年,近20年的时间,两部片子之间,瓦尔达的改变也很清晰。平和的交谈,温暖的话语以及偶尔个人的闪现,仍旧俏皮却不觉得生涩,让我看得感动,也真心地喜欢上这个老太,我想电影院里其他人的感觉应当也不坏。

拾荒者里这样的个体眼界我倒觉得不坏,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个人之于社会的极好的表达与服务。那些在高速路上纯个人的嬉戏似的片断和表述,似乎就是要告诉观众,这不过是一个人的行程记录。但她在行程中收集包围在我们周边的相似画面,而她整理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些美好的细节,譬如心型的土豆,一个拾荒者之家的歌声。当这些细节集中在了一起,它所呈现的便不再如我们日常看到或想象的有些零乱,有些肮脏了,它会帮助我们缓解面对这些人和事时的心理冲突。


关于瓦尔达的介绍:

0 thoughts on “土豆又见土豆

  1. Lingli

    刚才看了介绍,竟然才知道瓦尔达,好无知啊。555,这么好的东西也不早点给我说。你是在那里看的?刚才在IMDB上搜索了一下,她的片子的评分好多都大于7http://www.imdb.com/name/nm0889513/。我要去租来学习,呵呵。

  2. mono

    我是去电影院看的,也不记得有没有和你说过了,sorry:)
    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写实的记录片,以她自己的视角。
    只从由心出发这一点,就能获得很多共鸣。
    刻意为之的片子,即使再精美都会让人少觉得缺少些东西,好比前些时候的某个大烂片
    这些碟很难在一般的音像店买到,不知学校边的镇宇有没有,太久太久没去那儿淘碟了

  3. Lingli

    查了一下,这里倒是好多可以买到,不过太贵了。学校旁边租碟的店里居然也没有,估计属于不太主流的片子,只好过些天在网上租了;)

  4. david

    瓦赛,这么厉害。还看法国片。
     
    我只看科幻片/武侠片/魔幻片/商业片/搞笑片/垃圾片,有时还加上三级片….